第579章 兵马俑骨灰罐六玉祭(1 / 2)
让他们吃惊的,不光是位于中央的巨大石雕像;映入眼帘的显而易见之物,还有整齐排列的兵马俑!
这个骑马将军形象的尉缭石像,是正面冲着墓门的,就在他身后的半圆区域内,则跟随者大量的“兵马”
。
有持矛站立的步兵,还有半蹲拉弓的射手;有马拉的战车,还有骑马的将领······
这些兵马俑,严格来说不能叫“俑”
,因为不是陶制的,而是石雕!
体量如同中等身材的常人。
“这得多久才能全部雕成啊?”
吴夺忍不住感叹。
这些石雕兵马的石材,怕也是在开凿这个“小广场”
空间的同时就地取材。
吴夺又想到了外面那条长长的墓道,那些大石块和石条,不会也是从这里来的吧?
从这个“小广场”
空间的大小来看,凿出来的石料差不多也够用。
“尉缭居然是一个将军形象。”
吴大志对此也有点儿出乎意料。
“尉缭可能是文武双全,而且他在列阵方面,也有不小的建树。”
宁霜远远指了指尉缭身后的“兵马”
,“尉缭曾经提出,在列阵时,士卒应该有‘内向’和‘外向’,有立阵还有坐阵;阵法错落,指挥得当,杀伤力更强······”
听了宁霜说的,吴夺不由又看了看石雕兵马的“布阵”
,好像还真是有些门道。
······
六人在门边站了好一会儿,一来是对“兵马俑”
有些震撼,二来也进一步观察了一番全部的情况。
尉缭石像和石雕兵马,是最为显眼的,但是它们却是在“后半场”
,并不是“小广场”
的全部。
这里的地面大致是个圆形,圆形中心是尉缭石像,身后的半圆区域排列着石雕兵马。
而“前半场”
的半圆区域,也有布局,只是相对不那么显眼。
众人走上前去。
“前半场”
半圆区域里,有五个“小圆”
;确切地说,是五个圆形的石砌池子。
每个石砌池子的壁高一致,高度在一米左右,沿着场地前部的圆形弧度内侧等距排列。
最中央的正对尉缭石像的池子最大,直径得有三米左右。
在它两侧的四个,直径则只有两米左右。
众人先是围到了最大的圆形池子前,因为壁高只有一米,所以直接俯视即可。
直径三米的圆形池子,壁高一米,但是池内深度,却只有半米左右,底部是“垫高”
了。
这个“垫高”
,实际是在底部雕塑挖刻出了山川河流的形态。
而在“山川河流”
的中间,也就是池内中心,则是一个直径两尺左右的圆形小台子。
小台子上,安放着一个陶罐。
这个陶罐高约一尺,最大直径也在一尺左右。
颈部带三圈弦纹,圈足处带一圈回纹。
这个陶罐的形制,在战国到秦朝时期是很少见的。
首先体量大、线条优美、不易烧制;再者,那时候的陶器上,一般没有这种雕刻纹饰;还有,这个陶罐是带盖儿的。
不仅带盖儿,盖面上还有雕刻的双线圈,双线圈中央又是垂直的两组双线,将盖面分成扇形的四部分。
这四部分当中,还各有一个阴刻的字,字是小篆,不难辨认,连起来能读:亿年无疆。
这里头的“亿”
,和现在表达的数目不太一样,当时应该是以十万为亿。
这里用“亿年”
,可能就是为了表达一个比万年更长的意思。
这个陶罐是灰陶的,行动组的六人都能轻松辨识,因为秦始皇兵马俑也是灰陶的,一般无二。
其实现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见灰陶和红陶,就是灰砖和红砖嘛,老建筑多是灰砖,年代近的多是红砖。
灰砖比红砖贵,因为灰陶比红陶的质地要好,硬度要高。
其中,灰陶比红陶多了一道很重要的工序,那就是烧制最后阶段得“泼水闷“”
。
而这个陶罐,除了纹饰,烧制工艺也更高,而且可能还添加了什么特殊材料,质地显得更为细腻,也有一定的润泽感。
虽然有一个平顶盖儿,但是盖和颈部的接口处,却封了一层类似蜡质的东西。
同时,罐底是嵌入到下方的小石台中的。
虽然嵌入不深,也就两厘米左右,但下方的台面是挖出了一个和底座契合的圆形凹槽的。
就这么看完,六个人的心里产生了大体一致的想法。
吴大志先开了口,“这个,难不成是尉缭的骨灰罐?”
其他人都点了点头,他们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在战国到秦汉,是没有火葬之后用容器盛放骨灰的丧葬习俗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