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家庭话语权(2 / 2)

加入书签

儿子,家里除了丈夫还有公婆,再上面还有老得失去劳动力的爷爷奶奶。

一家八口,每天眼睛一睁就要吃要喝,这样的日子是何等的可怕。

听到这里,宋轻云又奇怪,问:“既然k村的日子那么苦,六婆婆怎么肯把宝贝女儿嫁过去?”

“是啊,咱们山里人嫁女,谁不想把女儿嫁到平坝,为的就是吃大米饭,为的就是干活的时候不用爬坡。”

刘永华苦笑:“大姐得了病,牛皮癣,一张脸很吓人。

别说平坝,就算是咱们村也没人肯娶,k村生活困难自然没有挑选的余地,有女人肯嫁过去为你生儿育女,就是祖上烧高香。”

宋轻云这才明白,点头:“永华你继续说。”

刘永华说,因为k村日子难过,碰到没饭吃的时候,当大姐的就会跑娘家来借粮食。

六婆婆心疼女儿,自然是有什么给什么。

当时六婆婆的男人还活着,廖启明还没结婚,家里有劳力,粮食多得吃不完,支援大姐那边也没什么。

六婆就说,借什么借,家里有什么你看得上拿就是了,不用还,我心疼自己的女儿心疼两个外孙。

但后来六婆婆男人不是死了吗,霍麻又进了廖家家门,生了个小子。

家里失去了一个劳动力又多了一张嘴,日子就紧巴起来。

大姐再过来要粮食,不但霍麻,就连廖启明的脸色都不好看了。

矛盾就这么产生,逐渐积累,最后爆发。

红石村这里的风俗是新媳妇过门,生了娃之后,如果有几兄弟的,大家就要分家。

如果是独子,媳妇就要接过去管家大权,老人则退居二线享福。

当然,农村日子苦,老人也没有什么福可享。

主要是因为年纪大了,从全劳动力变成半劳动力,甚至失去劳动力,没有生产价值,就没有话语权。

——很不近人情,很现实,但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霍麻管了家,就要管六婆婆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