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巡游者1.0(一)(2 / 2)

加入书签

儿过了卡门线回来就得炸!钝头再入懂不懂?

做的这么薄,是材料费欠你了还是怎么的?

吐槽了下,谢云逸再度果断将这个方案丢进了智能工厂数据库。

这设计是真香还是假香,得看对面拿出的风洞数据以及精准方案。

第三种方案,中规中矩,但确实有着非常科幻非常漂亮的外形。

谢云逸觉得这玩意儿的创意应该是基于F35舰载版。

魔改的同时还能过风洞测试,但也仅限于设计了!如果没有智能工厂的新型材料以及原子级加工水平,谢云逸都不一定玩儿的转!

因为第三种方案,在开了加力的状态下,一个大仰角机体就得散架...

一般人哪怕有这种脑洞也不敢轻易把涡喷发动机挂这种气动外形的模型上,这是真·一次性!

想想大推比涡喷发动机的价格,啧,家里有矿烧的也会心疼。

区别于他们,谢云逸有智能工厂这种逆天bUG的神器在手,力大砖飞岂是说说而已?况且现在有个现成的平台能补足佳宇创造力不足的缺陷,这一切都水到渠成。

“三种数字模型我都看了,数字模型的都满意,但我想知道你们的跨音速风洞测试吹的怎么样了?精准数据出来了吗?三种模型最终的气动布局要改多少?”

“这个您得稍等五到七天呢!因为跨音速风洞的测试,想要吹出在跨音速区间的最优气动,需要对模型的外形、配重进行成百上千次反复修改...”

“这个我不催你们,但是我要求数据的准确性,你们不能拿胡诌的数据来糊弄我!”

“那您的航模的干重确定是150公斤吗?”

这句话算是说出了101上下几十人所有人的憋在心里面的大实话!

你个航模而已,体积不比无人战斗机,速度不必与导弹比肩,载重又没要求,为啥非得要造这么大,速度上又要求这么苛刻?

101虽然创立没几个月,但军工单也是接过的,可也没哪个顾客有这么彪悍的要求,因为大家都知道,设计的出和造的出完全是两码事。

航模干重150公斤啥概念?

同等缩比30:1也得是5公斤的模型,质量上难倒也算了,最重要的是,缩比30:1的最宽翼展也超过20厘米,这还是可变后掠翼没展开的状况,一旦展开,超过30厘米是绰绰有余的!

临时组建的团队中,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涡喷航模的跨音速风洞直径最大为75,这样的燃料消耗是最经济的,但这个口径的风洞仅为10-18左右的缩比模型设计。

单纯只是为了安全考虑!

想想看,270+米\/秒上下的速度,一旦发生碰撞,想想看,这会是什么状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