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4章 企业出海!!!(1 / 3)

加入书签

第794章 企业出海!!!

几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酿成的后果很严重,如今东南亚各国是一地鸡毛,经济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复苏的迹象。

在曼谷闹市区有一座“沙吞独特大楼”,这原本是座高约185米的“豪华公寓楼”,因为亚洲金融危机盖到只差最后两层时停工,如今却成为了世界最高的烂尾楼之一。

这座被当曼谷地人戏称为“幽灵塔”的建筑,如今外墙裸露着钢筋水泥,窗户空洞如同无数双失神的眼睛。

每到雨季来临,雨水就会顺着未完工的管道系统倾泻而下,在空荡的楼道里形成小型瀑布。

曾经光鲜亮丽的售楼处,现在堆满了流浪汉的铺盖和废弃的建材。

更讽刺的是,这座烂尾楼竟然成了曼谷的“新打卡地”。

一些很潮的年轻人们带着相机前来打卡,冒险者们也喜欢在夜间里潜入探险,一些网络社交媒体上充斥着以它为背景的众多“废墟美学”照片。

曼谷市政对这座“烂尾楼”是伤心不已,曾多次讨论处理方案,却因产权纠纷和巨额改造费用而搁浅。

在这座“烂尾楼”不远处,就是东南亚著名的“大润发.百丽宫”购物中心。

“大润发”是亚洲著名的超级连锁超市,与“沃尔玛”、“家乐福”并称世界三大零售巨头。

购物中心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与灰暗破败的“幽灵塔”形成鲜明对比。

玻璃幕墙反射出的霓虹光影,仿佛在嘲笑着不远处那个被时代抛弃的庞然大物。

偶尔有游客站在天桥上,举着数码相机同时拍下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边是蓬勃发展的现代商业,一边是金融危机留下的时代伤疤。

深夜时分,当购物中心打烊后,流浪猫开始在烂尾楼的阴影中穿梭。

它们轻盈地跳过断裂的水泥板,在生锈的钢筋间筑巢。

有时会传来金属碰撞的声响,不知是夜风作祟,还是真有传说中的“楼灵”在游荡。

附近的保安说,他们经常看到楼里有手电筒的光亮忽明忽暗,但每次巡查都找不到人影。

住在附近的曼谷市民们说,每到黄昏时分,他们总能看到一群乌鸦在烂尾楼的楼顶盘旋,仿佛在巡视这座属于它们的钢铁王国。

几年前,以泰铢兑美刀汇率暴跌为标志,一场惊心动魄的金融危机首先在t国爆发,被称为“冬阴功危机”,之后迅速蔓延至菲国、大马、李家坡、“泡菜国”、婆罗洲等国,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至今未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1997年,我刚进公司工作,金融危机突然来了,公司一下子变成负资产,很多人的年终奖转眼就没了。”

马来西亚一家地产企业高管林尊文清楚记得,当时,马来西亚林吉特兑美元的汇率从1美元兑2.5林吉特猛跌至1美元兑5林吉特,“这对进口打击太大,我的朋友当时已经付了订金,汇率大跌后,干脆连进口的货都不要了”。

大马和其他东南亚国家普遍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容易受到外部需求的影响。

由于许多原材料和零部件都依赖进口,汇率大跌拉升了进口成本,汇率剧烈波动更使商家难以估算生产成本。

国际游资是这场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欧美金融大鳄大规模介入外汇市场,持续猛攻,使本地货币严重贬值。

尽管区域内一些国家动用大量外汇储备,但依然无济于事,外汇储备面临枯竭,大量外资从区域撤出,货币贬值一泻千里。

1996年时,流进婆罗洲、大马、菲国、t国及“泡菜国”这五国的新资金达到930亿美刀,第二年共有1050亿美刀离开。

一年时间里,资本净流出就达到120亿美刀。

时任婆罗洲央行长苏德拉查后来回忆称,那是他职业生涯中最糟糕的一段,“好几个月都睡不好觉,每天都在拼命应对”。

当时,很多外资银行和其他债权人都拒绝展延贷款期限,许多亚洲企业倒闭、减产和裁员。

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从1997年9月到1998年9月,在婆罗洲有超过2000万人被解雇,许多亚洲中产家庭的财富大幅缩水。

有家大马银行上周还答应借1亿林吉特给我们,这周就取消了贷款,但我们这周还要偿还之前的贷款。”

他用“焦头烂额”形容当时的状态,“经过多次企业重组,以及我们和债权人(主要是银行)多次协商,在众多好友的支援下,我们才摆脱了清盘的厄运,打赢了翻身战,但一些企业至今仍陷在泥潭中。”

危机如黑云压城,此时,夏国充分展现出负责任的大国风范,不仅履行了rb不贬值的承诺,还通过国际机构和双边援助来支持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稳定。

t国开泰银行高级总裁蔡志伟当时在瑞士联合银行香江部门工作,他说:“r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