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新东芳」!!!(2 / 3)
来帮忙,两人常常忙到深夜。
冬天的教室里没有暖气,他就自费买来煤炉;教材不够,他就熬夜手刻蜡纸油印。
有一次,妻子发著高烧还在整理报名表,于敏红心疼地说:“歇会儿吧。”
妻子却摇摇头:“咱们好不容易有了起色,不能耽误。”
那一刻,于敏红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跟著自己吃苦的人都过上好日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
第二年春天,培训班的学生在托福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个消息像春风一样传遍了京城。
来找于敏红报名的人排起了长队,他不得不租下更大的教室。
也就是在这时,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把这个小小的培训部,办成全国最好的英语培训机构。
这次成功给了于敏红极大的信心和希望。
“免费讲座”开创了燕京民办教育的新形式,为于敏红的出国考试培训打开了局面。
第二年,11月16日这个日子,于敏红就像自己女儿生日一样记得清楚。
这一天,“燕京市新东芳培训学校”在燕京京西一家废弃厂房里诞生了。
在只有十几平方米漏风的违章建筑办公室里,“新东芳”外语培训机构开始了充满艰难的发展歷程。
但是于敏红当时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更快更多地赚钱,圆自己的留学梦。
创业的路当然很难,有早期的“恶意竞爭”,还有遭遇阿美利卡对外考试中的麻烦事。
于敏红凭著天生的能言善辩和乐观心態,总是能够化险为夷。
经过这样的摸爬滚打,于敏红从一介书生成长为能打理方方面面的“校长”。
到1994年时,于敏红终於挣够了学费,可以追隨徐大平、王强刚等大学同学出国留学了。
到了第三年,“新东芳”的学生已经达到一万五千人。
停下来回首,于敏红髮现,“新东芳”这驾马车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程。
原来一心想出国的妻子也发现这是一项很有前途的事业,开始全力支持于敏红。
于敏红终於做出了一生中最重大的一次决定:留下来,將自己的培训机构发展壮大。
“新东芳”在茁壮成长的同时,而于敏红也始终没有忘记起步时成功的秘诀——让利於学生。
“新东芳”创业之初,国內的出国考试培训市场已经有了30多家单位,于敏红通过优惠政策,很快从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
此时的于敏红已经尝到了甜头,感受到了教育產业的魅力。
办学校的目的不再只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更加长远的发展打算。
于敏红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將在“刘家庄教育產业园”开办一个更大的分校,刘家庄地区是整个燕京市,对教產研氛围最为浓厚的一个地方。
从此有了“教育產业园”这个稳固的后方和明確的信念,“新东芳”步入了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当意识到“新东芳”將是他的终身事业时,于敏红想到了国外的老朋友们,他需要邀请这些人回来与他一起干。
年底,“新东芳”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和发展前景,吸引国外的老朋友们回来了。
“新东芳”全新的教育模式带来了高额的利润和全新的教育视野,这些都让俞敏洪的老同学徐大平、王刚心动了。
最终于敏红、徐大平、王刚“聚义”,老同学的回国加入给新东方注入了新鲜血液。
同时“新东芳”开始形成自己的一种文化——“英雄不问出处,英雄不问年龄”。
比如高中都没毕业的罗勇浩,也凭著真才实干站到了“新东芳”的讲台上。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新东芳”蓬勃发展。
从1995年刘家庄新校区起,“新东芳”就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招生人数每年递增150%以上!
几年的时间內,“新东方”的学生人数由1994年的不到4000人次,增加到今年的60万人次。
而且“新东方”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出国考试培训、基础外语培训、出国留学服务教学体系和正在展开的相关產业体系,市场竞爭半径伸展到了主要中心城市。
至此,“新东方”奠定了夏国外语培训市场的霸主地位。
截止到千禧年年,“新东芳”培训学校已经占据了燕京约80%,全国50%的出国培训市场。
“新东方”的成功,还引起了资本的注意。
“京西资本”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早就给“新东芳”投了天使轮。
像“新东芳”这样的產业园孵化出来的初创企业,“京西资本”包括“刘氏金融投资集团”投资了不要太多。
经济实力与名誉为“新东芳”聚集了人才,人才也为“新东芳”创造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