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8章 刘家庄的传奇故事!!!(2 / 3)
的饭菜可真是香,隔三差五就能吃上一顿肉食,或者鱼。
没了我们几个的拖累,我娘这才能在村里的养鸡场当上养殖工人,每天戴著白套袖坐在操作台前,天天数著白鸡蛋往传送带上滚”
老张说著说著,眼眶竟有些湿润:“那年春节,老爷子破天荒给全家每人置办了一身新衣裳,还给三个妹妹买了红头绳。
除夕夜桌上摆著红烧肉、醋鱼,辣子鸡……老爷子抿著酒说这才叫过年”
刘国忠跟张雯雯听得入神,他们这一代就没吃过苦,听著老一辈人讲过去的苦感觉特別新鲜。
谢阿姨轻声道:“要说起来,咱们村办企业那会儿是真捨得下本钱。
国忠他爷说过,当年酒厂从茅台镇请来的酿酒师,住的都是独门独院的小洋楼,月工资比一些高级干部都高。”
刘国忠突然一拍大腿:“对了!张叔您家老爷子那会儿带出来的徒弟,现在可都是咱们开发区各厂的顶樑柱。
就比如机械总厂的马总工,去年还被评为全国劳模呢!”
老张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老马確实爭气。
不过要说最厉害的,还得是你刘大伯当年从燕大请来的那位赵教授。”他压低声音道:“听说这位如今是专门研究……的专家,那年下放到咱们这儿,村里愣是给安排了个实验室,还配了几个大学生当助手,继续搞实验。”
谢阿姨神秘地凑近些:“这事儿我知道。
赵教授后来平……回燕大时,抱著老村长哭得像个孩子。
现在人家可是中科院的院士,每年春节还回来住一段时间呢!”
谢阿姨接过话茬:“要说咱们刘家庄能有今天,靠的就是这股子敢为人先的劲儿。
当年你刘之野大爷常说,人才是第一生產力,这话现在想想真是至理名言。”
她指了指窗外灯火通明的开河东东岸,“你们看现在,咱们这儿光是院士工作站就有三个,博士后流动站两个,连清北都抢著咱们区建分校。”
正说著,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推拉门一开,走进来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手里还拎著个竹编的菜篮子。
他笑呵呵地说:“老远就听见你们几个在!”
刘国忠连忙起身相迎:“倪叔!您老来得正好,我们正在聊当年在咱们村创业事呢!”
倪教授把菜篮子往桌上一放,里面装著几颗新鲜的小白菜:“这是刚从试验田摘的,新品种,好吃著呢!”他摘下老镜擦了擦,目光扫过墙上的老照片,感慨道:“一晃都四十多年了.”
老张赶紧给倪教授让座:“您老快坐。要说当年啊,要不是您带著学生们改良了咱们的蔬菜大棚,哪来后来的京城菜篮子品牌”
倪教授摆摆手:“这都是大伙儿一起乾的。
记得那时候,村里给我配了几农学院的学生当助手,白天跟著下地,晚上就在实验室熬通宵。”他指著著一张老照片,“你们看这上面的玻璃温室,就是当年我们搭的第一个简易大棚。”
谢阿姨给赵教授倒了杯热茶:“您尝尝,这是咱们茶叶公司新培育出来的茶树种,今年刚采的头茬。”
赵教授抿了一口,眼睛一亮:“好茶!比龙井还香!”他转向刘国忠,“你大爷当年有句话说得对,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
现在咱们刘家庄地区的农业科技园,可比当年那个小实验室强多嘍!”
刘家庄的茶叶种植產业时间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了,如今成为北方名茶之一。
说实话当年刘之野提议,想在刘家庄发展茶叶种植產业的时候,很多人是不看好的。
因为种植中草药的成功,刘之野当年突然想到了何不种植茶叶,京城人特別好茶,可以说是生活的必须品。
有钱的喝好茶,没钱的也要喝壶“高沫”。
於是,刘之野当年就对种植茶叶產生了想法,开始琢磨了起来自己种茶叶。
这不仅仅是他当时的一次尝试,更是对高山农业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刘之野当时就是这样想的,刘家庄能成功种植出优质的茶叶,那么这刘家庄的农业就会更进一步。
有人赞成,就有人反对。
当时有的人以为,京城地区身处北方不太適合种茶叶,因为气候条件和水质等因素不利於茶树的生长。
茶树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而京城的气候条件与之相差甚远。
京城地区的气候属於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0c左右,相对湿度较低。
这种气候条件对於茶树的生长並不利,容易导致茶树生长缓慢,茶叶品质变差。
另外就是水质对茶叶的品质有著重要的影响。
理想的水质应该是ph值適中、含矿物质適量、无毒无害、无异味。
然而,京城地区的水质,因含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