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魏大勋的“华芯”之行!!!(2 / 4)

加入书签

行业“巨无霸”。

话说,从1980年代至今,dra产业经历了将近二十年的发展。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二十年,那就是——“腥风血雨”。

原因很简单,dra半导体产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周期性规律。

行业人士曾经总结:dra半导体存储,每赚钱一年,就要亏钱两年,所谓“赚一亏二”。

在这种强烈的周期性规律下,想要长期生存下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dra厂商需要有强大的现金流和融资能力,能够维持高强度的研发支出,保持团队的稳定。

在亏损周期,dra厂商需要更多的钱,才能够活下去。

在繁荣周期,也不能大意。

厂商在选择扩充产能时机时,需要非常谨慎。

不然,就可能导致供大于求,盈利变亏损。

二十年前,全球大概有40-50家dra厂商。

如今,只剩下十几家,竞争之残酷,由此可见一斑。

这二十年里,有一家企业不仅坚持活了下来,还干掉无数对手,长期占据霸主地位。

这家企业,就是前面提到的三星(sasung)。

三星的故事,有些人可能听说过。

他们采取了一个被无数商学院写入教材的“杀手锏”战略——反周期投入。

简单来说,反周期投入,就是利用行业周期性发展的特点,在行业进入低谷时,在竞争对手都收缩规模时,反其道而行之,加大投入,扩大产能,进一步打压价格,从而让对手加剧亏损,甚至倒闭。

三星的第一次“反周期投入”,就发生在八十年代中期。

当时,倭美同行激战正酣,dra市场普遍不景气,价格大跌。

dra芯片的价格从每片4美元(1984年),跌到了每片0.3美元(1985年)。

三星建厂推出64k dra时,生产成本是1.3美元/片。

面对行业寒冬,三星不仅没有收缩投资,反而开始逆向投资,扩大产能。

到1986年底,三星半导体累积亏损3亿美元,股权资本完全亏空,接近破产。

关键时期,棒子政府出手“救市”,总共投入近3.5亿美金,并且以政府名义背书,给三星拉来了20亿美元的个体募资。

后来,倭国半导体被美利坚干翻,加上pc电脑进入热销期带来的行业繁荣,使得三星顺利翻盘,迎来业绩增长。

不久后,以三星为代表的韩系dra厂商,逐渐蚕食了倭国半导体企业让出的市场份额,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

三星第二次“反周期投入”,是1992年,倭国住友树脂厂发生爆炸,导致原材料供应紧张,内存价格暴涨。

这一年,三星率先推出世界上第一个64 dra。

到了1993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又开始转弱。

这时,三星故技重施,采取了第二次“反周期投入”。

他们投资兴建8英寸硅片生产线,用于生产dra。

1995年,微软公司dows95视窗操作系统发布,极大地刺激了内存的需求,带动内存价格大幅上扬,三星的投资获得回报。

全球各大厂商后知后觉,纷纷投资扩大产能。

好景不长,到了1995年的年底,各厂商8英寸晶圆厂投产后,导致产能急剧增加,反而使得dra变成供大于求。

于是,卖方市场又变成了买方市场,价格又开始下跌。

在此情况下,厂商们被迫削减产量,减小投资规模。

三星继续扩大投资。

于1996年,三星推出世界上第一个1gb dra,奠定了自己的行业领军地位.

就是这么一家实力雄厚,行事霸道的企业,你“华芯”是怎么从狼嘴里抢肉的

这种种迹象都超出了魏大勋的认知范畴,他甚至怀疑自己遇到了精心设计的骗局。

然而,职业敏感性和强烈的好奇心最终战胜了疑虑。

抱着“权当考察”的心态,魏大勋踏上了实地考察的旅程。

他暗自思忖:最坏的结果不过就是白跑一趟,难道对方还能把自己这个大老爷们给卖了不成

这天,魏大勋县城坐上汽车,直奔市区再转乘晚上的火车,经过一天一夜多的奔波,于第二天的上午到达粤省莞城火车站。

由于没有买到座位票,只好在火车的过道上坐了一个晚上,已是疲备的很。

提着皮箱出站后,只见天上灰蒙蒙飘着毛毛细雨,这时候的宝县特区已经进入十月的天气,雨落在脸上,已有些凉意。

由于下雨,宽阔的广场上行人很少,显得很空旷。

穿过广场,来到火车站斜对面的路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