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刘家庄慈善总会!!!(3 / 4)

加入书签

还主动帮助他在当地租了一辆货车,把货拉回南湖。

从滇省到南湖,四天三晚,王凯每晚都蜷缩着身子,睡在副驾驶室里守着货。

等到车子抵达时,他已经站都站不稳了。

好在,60台米粉机很快被抢购一空,也让他有了第一桶金。

直到去年,王凯的诚信农机经营部升级为市振兴农机销售有限公司,代理了12个知名农机品牌、60余个品类。

今年,年近四十的的王凯又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要回村里创办荣军农机合作社。

这一决定遭到了全家人的强烈反对。

但王凯十分坚持,他说:“不想再看到老乡为了100块钱而发愁。”

他以一名退役老兵的情怀和担当,踏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我们家那边发展比别的区县都慢。每次回老家,看到还有老人在用牛耕地,心中就一阵阵酸楚。我们比别人落后了10年。”王凯找到村干部讨论乡村振兴的思路。

村干部提出:“村里老年人多,对现代农机的接受度一时没有那么高。

能否从村里其他退役军人入手,让他们先走上致富路。”

说干就干,很快,王凯带领7名退役军人创办了荣军农机合作社,为周边稻农提供代耕代种代收代烘等服务。

虽然离开了军营,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信念,一直根植在王凯的心底。

王凯他本人也是“刘家庄慈善总会”的受益者,他学着“刘家庄慈善总会”每年从盈余中提取公益金,用于福利事业:给家境困难的村民和退役军人购买意外险,资助父母残疾的学生上学,对村里的老弱病残户、退役军人及军属,采取少收或免收作业费的方式进行帮扶等。

高亚平,1962年8月出生于江北沙洲县,1981年参军入伍,加入当时隶属于金陵军区的“硬骨头六连”。

这支连队历史悠久,曾在抗倭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参加了多次战斗,展现出顽强的战斗精神,培养出了无数英雄人物。

“硬骨头六连”自1939年3月成立以来,以14名红军骨干为基础,经历了漫长的战争岁月,直至新夏成立后,仍然屡次完成重要任务。

无论是在抗援c,还是应对自然灾害,六连都以坚定的意志和出色的表现屡次获得上级的认可。

1964年,六连被总部授予了“硬骨头六连”这一光荣称号,这不仅是对部队的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作为这支英勇部队的一员,高亚平从未让这份责任蒙羞。

在部队的培养和战友们的帮助下,高亚平成长迅速,毫不犹豫地担任了班长一职,并且在不久后光荣地加入党。

1984年,对高亚平来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年7月,他所在的部队被派遣至前线,参加了著名的“两山轮战”。

六连战士们发挥了传统的英雄本色,敢于迎接艰难险阻,连续打退敌人的进攻,完成了坚守阵地和夺回高地等多项艰巨任务。

尽管取得了最终胜利,六连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中包括高亚平。

1985年1月11日,这一天成为高亚平一生中最难以忘记的时刻。

下午,六连接到命令,摧毁敌人的几个暗火力点,并在任务完成后迅速撤退。

在任务执行过程中,高亚平所在的班担负了严峻的任务,负责坚守172号阵地并观察敌情。

虽然敌方的火力点在我方猛烈的炮火攻击下很快被摧毁,战士们开始有序撤退,但敌人并未罢休,集中火力展开了猛烈的反击。

炮火弥漫,战场变得如同炼狱。

高亚平迅速行动,冒着枪林弹雨,带领战士们有序撤离。

然而,当他发现有一名战士仍然未能及时撤退,身处火力重重的危险之中。

高亚平毫不犹豫地冲回阵地,冒着极大的危险将战士拉入掩体中。

在紧张的时刻,高亚平将冲锋枪递给了战友,准备自己也进入掩体,却未能及时避开敌人来袭的炮弹,瞬间爆炸发生,他当场重伤,失去意识。

昏迷了五天五夜,高亚平被紧急送往后方医院进行救治,期间辗转了三家医院,经过了七次手术,最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然而,由于伤势过重,高亚平却失去了双腿和左手,成为了特等伤残军人。

他的伤情成为自卫反击战以来最为严重的战斗伤害之一。

战斗英雄高亚平因此获得了一等功,成为了特等伤残军人,虽然身体留下了永久的创伤,但他的精神却从未被击垮。

伤愈后的高亚平脱下军装,回到了家乡,尽管身体不再适合继续服役,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反而以坚强的意志开始了人生的新篇章。

高亚平回到老家后,经组织安排,以及“刘家庄慈善总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