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红星厂家属区命案(3 / 4)
鲁晓霞根本没有说实话。
于是,他立即吩咐李爱国带人找来鲁晓霞重新谈话。
当李爱国找卢宝霞谈话时,她又面不改色的改口说:“袁恩义对我说这事真不是他干的,我也就放心了,所以没有……”
鲁晓霞虽然被李爱国询问时面上很冷静。
但是根据群众反映,鲁晓霞这几天心里并不平静,精神很紧张,一谈起这件事就哭哭啼啼,这也是反常的。
李爱国就想:“她思想上究竟有什么顾虑呢”
为了解开这些谜团,李爱国决定再次与鲁晓霞进行深入交谈,以消除她的顾虑。
经过思想工作,鲁晓霞终于放下了心中的防备,向李爱国等人详细讲述了她所了解的情况。
原来,在案发前两日的晚上九点,袁恩义曾来到鲁晓霞家中,告诉她有人送给他两根来自园林局的木头,并打算找人运来存放在她那里。
不久后,便发生了杨木失窃及老人被打的事件,这使得鲁晓霞对袁恩义产生了强烈怀疑。
18日早上,鲁晓霞请假前往袁恩义家,恰好遇到王昌也在场,两人在低声交谈。
当鲁晓霞询问袁恩义是否拿了木头时,袁恩义最初否认,但在她的追问下才承认木头是他所取,并透露:“那老头不让我们离开,我的哥们就动手打了他两下。”但是,袁恩义并未透露参与偷窃的具体人数以及实际动手打人者是谁。
鲁晓霞透露的信息很重要,该情况对案件进展具有重大意义,葛叔平立即指示专案组围绕袁恩义及其社会关系展开了调查。
袁恩义是陶瓷厂的员工,曾因偷窃和l活动被公安机关处理过。
在案发前一晚,有目击者证实其家门口停放着平板三轮车,并于深夜时分离家外出。
此外,王昌是袁恩义的同车间同事,过去也有偷摸行为,发案以后王、袁两人接触频繁。
袁恩义还有个弟弟叫袁恩明,前年5月因为打架动刀子伤人,被劳动教养。
袁恩明16日请假回京,17日才回农场。
农场管理人员反映,袁恩明返岗后情绪低迷,行为异常。
鉴于袁恩明的过往行为及其案发时恰好在家的情况,李爱国等人认为其参与作案的可能性极大。
李爱国决定首先针对袁恩明进行重点突破。
但是,前往农场对其进行审查的侦查员很快就返回,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袁恩明为何能如此坚守口风他是否真的与案件无关
专案组再次进行深入研讨,多数成员认为,由于他受过打击,有对付公安机关的一套办法。
过去敢拿刀子扎过人,心毒手狠,很可能是行凶的主犯。
估计由于他罪行严重,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是不会轻易交待的。
因此,要想打开缺口,就必须另外选择突破点。
葛叔平决定调整策略,从袁恩义的其他社会关系入手。
经了解,发现袁恩义的叔伯弟弟袁恩平具有潜在嫌疑。
袁恩平是客车制造厂的工人,五月上旬曾帮助袁恩义盖房,并在夜间骑着三轮车外出偷建筑材料。
专案组认为袁恩平可能与案件有关联。
袁恩平是刚参加工作不久,比较年轻,过去也没发现有什么问题,李爱国于是决定选择袁恩平作为突破口。
8月14日上午,李爱国带队在宣武客车制造厂保卫干部的陪同下,找到了袁恩平谈话。
起初,袁恩平显得异常紧张,他仅仅交代了五月上旬帮助袁恩义盖小房时,夜间外出偷取砖瓦的情况。
当李爱国指出他还有其他问题尚未交代时,他的脸色瞬间苍白,显露出明显的惊慌与不安。
李爱国见状因势利导,耐心地向钱和平解释政策,告诉他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道理。
在李爱国的耐心劝导下,袁恩平终于放下了心中的防线,交代了参与作案的全过程。
据袁恩平所述,5月17日晚上,袁恩义叫上他和同院的街坊于洪亮到他家。
当被问及目的时,袁恩义直言不讳地说:“弄木头去。”
快到十一点时,袁恩义、袁恩明、于洪亮和袁恩平,四人共乘一辆平板三轮车,带着铁锹、木棍和一条绿背包带,朝着东直门的方向出发。
在一个猪场旁边,他们发现两根木头。
他们先装了一根,推着走了二里多路,来到袁恩义的对象鲁晓霞家门口放下。
休息了一会儿后,再次出发去取第二根木头。
然而,在装车时,一个老头突然出现并阻止他们,还拉住车把要求袁恩义推着三轮车跟他走。
当走到排房西头的一条小胡同里时,袁恩义不走了,双方发生争执。
老头大喊了一声,好像是在叫人。
这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