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海城救灾 (重合)(3 / 4)

加入书签

的深入,卫戌区的各支部队在救灾中磨砺,不仅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与决心,更在地震抢险、灾民安置及灾后重建等多个环节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为未来的应急响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事后刘之野还凭借其在这次抗震救灾行动中的经验,精心编纂了一份题为《军队抗震救灾卫勤保障:地震救援实战与演练》的报告,交到上级。

这份报告以其详实的案例、深刻的见解,迅速引起了上级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上面随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部队深入学习该报告内容,以期在未来的应急响应中能够更加高效、有序地展开救援行动。

从此各级部门对加强了抗震救灾能力,也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官兵对于提升专业素养、强化应急反应的处理能力。

…………

去年年初,易援朝所在的工兵团就驻守在燕山脚下。

这年2月4日海县的那场大地震,震动了全国人民,也震动了他们这支驻守在燕山脚下的队伍。

当时海县还是寒冬刺骨的季节,人们应该早早回家取暖,但到了晚上七点了,本应是万家灯火的时候,可整个海县就像一座空城,看不到一点的烟火气息。

原来当地的居民,都跑到了空旷的场地,躲进了早已搭建好的窝棚里面,几乎所有人都来了。

地震发生了,海县开始摇晃,地声隆隆作响,地面闪闪发光,近处可以看到一道道长长的白色光带,远处则是红黄蓝白紫的闪光……

当天晚上20点30分,一阵急促的集合号吹响,所有干部战士很快聚集在大操场上,营长匆匆走来,告知他们接到命令,部队即刻开拔向营口方向开进,执行抗震救灾任务。

大家救灾热情高涨,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人民需要他们的时候到了,也都跃跃欲试,整装待发。

结果临出发时,营长来到队前,点名让易援朝留守在驻地。

易援朝当时大惑不解,坚持要求随队出发参加救灾。

这时,营长告诉他,说这是团首长的指示。

因为,灾区具体什么情况还不清楚,家里需要留守一部分人,看情况再去增援。

听到这,易援朝也只能打消了去救灾的念头,眼睁睁地看着大部队冒着余震出发了。

原以为他无法为灾区尽一份力量,结果一天后随着团后勤处李助理员的到来,让易援朝人生中留下了一段难忘的记忆。

就在二天傍晚,当时易援朝带人还在操场上训练,只见李助理员着急忙慌得朝我们跑来,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急切的问道:“谁是易连长”

易援朝连忙应道:“我就是!”

接着,李助理员说道:“我刚刚从营口赶回来,部分市区已被地震毁掉了,部队抢险救灾任务非常重,又严重缺乏物资,干部战士非常苦,吃不上饭,团首长让我带两辆解放车回来,一辆拉土木工具,一辆拉一车食物回去。

前方急需的是土木工具,今天我必须连夜赶回营口,那这车食物的任务就由你来完成吧,但是明天必须送到部队,越快越好。”

由于情况紧急,易援朝也没再耽搁,连夜带队赶往营口,总算是在规定时间之前,将这满满的一车食物送到了团部。

团首长见他们能在短时间里,送来一车食物,很是满意,可团首长并没有把食物留在团部,而是让易援朝负责送到各营部。

易援朝只好照办,结果到了各营,营首长又让他分到各个连队,发给战士们吃吧。

可当易援朝将食物分到战士手里时,他们不少人拿着也舍不得吃,而是把食物送给了受伤的乡亲和饿的前心贴后背的孩子们。

官兵一致、军民同心,这一幕幕,让易援朝备受感动。

而易援朝因为这次送食物,最后没有返回驻地,如愿地和战友们一起投身到了抗震救灾的第一线,目睹了灾难的可怕,也磨练了自己的意志,让他懂得了军人二字的责任。

第二天,他们来到市区附近一个煤矿,这里的居民区早已沦为了一片废墟,成排的平房全部坍塌,一些遇难群众的尸体裸露在瓦砾堆上。

车刚停稳,闻讯而来的群众就把他们围了起来,争着抢拉战士们去帮他们救人。

易援朝一看,认为救灾应当要有秩序,不能失控,如果干部战士能单独行动,定然事倍功半。

于是当即下令,以班排为单位,有组织地开展救灾工作。

由于他们接到的主要任务是运送伤员,因此没有携带必要的救灾工具,战士们只能拿着车上仅有的几把铁锨和洋镐投入战斗。

坚硬的水泥屋顶搬不动,砸不开,有的战士手指都磨出了血,当他们费尽全力把人从废墟中扒出来时,十几个人已经……,

易援朝等人不得已,只好用废弃的床单被子把他们裹起来,抬到空地上排起来等待……

不觉中午时间已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