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回忆(3 / 4)

加入书签

,笑着点头:“公子猜得对,确实是‘眼镜’!”

卫轻歌和卫青时都愣住了,随即忍不住赞叹起来。

“悔报公子好聪明!”卫轻歌惊讶地看着他,笑道,“这么难的谜语,竟然你一句话就解出来了!”

萧宁轻轻一笑,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随手一猜罢了。”

卫清挽在一旁听着,心中忽然有些恍惚。

那一瞬间,萧宁的笑容与从容的态度竟让她觉得莫名的熟悉。那种不经意间的轻笑,甚至那微微抬眉时带着一丝若隐若现的调侃,仿佛是在故意让别人猜不透他内心的想法。

这样的神情,她曾经在另一个人身上见过。

她微微眯起眼睛,心中那股疑惑再次浮现,忍不住多看了萧宁几眼。

不过,她随即摇了摇头,心想:“不可能是萧宁。他根本不会有这样的心境和从容。”

“他不过是个纨绔子弟,何时有过如此淡定的风度?”

她将心中的念头压下,转身继续看向其他的灯谜。正当她想要将这些想法抛之脑后时,萧宁的动作再次引起了她的注意。

萧宁轻轻抬手,扶了扶额头,抬眼间带着几分若有所思的神情,仿佛是在思索接下来的灯谜答案。

这个动作,她再熟悉不过了。多年前,萧宁总是在思索某件小事时,习惯性地做出这个动作。这是他无意识的习惯,别人或许不会留意,但卫清挽看得真切。

“这是萧宁的习惯……”卫清挽心中暗自震惊,但她依旧无法相信,眼前的“悔报”公子会与那个纨绔子弟联系在一起。

“可他不是萧宁。”卫清挽压下心头的悸动,继续告诉自己,不可能的。

她转过身,不愿再多看萧宁一眼,心中暗自调笑自己的多疑。

这时,卫青时又大声喊道:“接下来这个更难了!‘山上五颗星,地下铁打营,打一字!’你们谁能猜到?”

“这可难住我了。”卫轻歌嘟着嘴,眉头微皱,“听起来倒像是个‘金’字?”

萧宁听罢,微微一笑,轻声说道:“正是‘金’字。”

“这谜底原来如此简单!”卫青时拍了拍脑门,顿时恍然大悟。

“悔报公子果然聪明过人。”围观的游客纷纷夸赞,称道萧宁的智慧与敏锐。

卫清挽听着周围人的议论,心中那股复杂的情绪依旧无法平息。她目光淡淡扫过萧宁,依旧无法完全确定他究竟是谁。

他与萧宁似乎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但,绝不可能是他。

她轻轻叹息,跟着众人继续向前走去,心中却始终无法抑制那丝挥之不去的疑虑。

明白了,关于“等到神川缘会时,我会让你明白一切”的内容确实已经提及多次,我会避免重复,并将重点放在角色之间的细微互动上,进一步推动情节发展。接下来的桥段中,我会减少这类暗示性语言,更多地展现人物的交流与思考,让萧宁逐渐展现出自己的人性和过去与卫清挽之间的细节关联,推动情感的深入而不过多重复暗示。

---

### 第十二章:巧遇名家,心中疑云(修改版)

夜色渐浓,墨池镇的灯火在夜空中闪烁。街道上游人如织,灯笼高挂,照亮了热闹的夜市。四人漫步在灯火阑珊的街头,周围的喧嚣与人群仿佛一层薄雾,将他们与外界隔开。

走着走着,卫青时忽然停下脚步,指着不远处的一家茶馆低声说道:“前面是墨池镇的名家茶馆,我听说书法大家徐之谦常来这里饮茶,不如我们去看看。”

卫轻歌顿时来了兴致,笑道:“书法大家?自然要去拜会一番。”

萧宁微微一笑,跟在他们身后,没有多言。卫清挽虽然没有表露过多情绪,但目光始终在“悔报”身上若有若无地游移着,她心中的疑惑未曾散去,甚至在心中暗自思索着,想着要通过与“悔报”更多的互动来解开这份疑虑。

四人走进茶馆,远远便听到几位文士围绕着一位白发老者,正笑谈风雅。那老者正是书法名家徐之谦。

“徐大师,您的字真是让人钦佩!”一位年轻文士满脸敬仰,眼中透出几分崇拜。

徐之谦笑着摆摆手,目光中透着几分淡然:“哪里,不过是些老东西了,不值得挂怀。”

卫青时见状,急忙上前行礼:“徐大师,晚辈卫青时,久仰您的大名,今日得见,实在是三生有幸!”

徐之谦见到来人,微微点头示意,笑道:“原来是卫公子,请坐。”

卫轻歌和卫青时连忙坐下,与徐之谦寒暄几句,谈论书法上的心得。卫清挽则静静坐在一旁,偶尔应和几句,显得颇为冷静。

这时,徐之谦的目光落在了萧宁(悔报)身上,眼中透出几分疑惑。

“这位公子……”徐之谦略作沉吟,随即笑道,“不知公子是否也擅书法?在下觉得,公子气质不凡,恐怕也是一位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