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神兵东渡终成梦,画虎不成反类犬(2 / 2)

加入书签

>

然而,真正让他们感到绝望的,是火铳的核心部件——那被称为“燧发”的击发装置。

当工匠们拆开一支“龙兴三年式火铳”时,他们被里面那套由弹簧、齿轮和击砧组成的精巧机械结构,彻底惊呆了。

这和他们还在使用的、需要手动点燃火绳的铁炮相比,简直是两个时代的产物。

他们可以仿造出零件的形状,却无法复制出其内在的“灵魂”。

比如,作为核心的弹簧,需要弹性极佳的钢材,而他们的技术无法满足。

造出来的弹簧,要么太硬,无法扣动扳机;要么太软,敲击力度不够,无法稳定击发火石。

最终的结果是,他们耗费了无数心血仿造出来的火铳,稳定性极差,在靶场试射时,哑火率高达三成以上,根本无法用于实战。

时间一天天过去,制器所里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却始终无法造出合格的仿制品。

羽柴秀吉心急如焚,织田信长也渐渐失去了耐心。

眼看织田信长的耐心即将耗尽,走投无路的羽柴秀吉咬了咬牙,提出了一个近乎无赖的“折衷”方案:既然造不出精良的,那就先造“够用”的!

炮管用厚重一倍的铸铁,虽然笨重,但至少能多打几炮。

火药威力不足,那就加大装药量。火铳的燧发装置不稳定,那就多造几支,靠数量来弥补质量的不足。

三个月后,在耗费了海量的资源和数十名工匠的性命后,第一批“成果”终于被摆在了织田信长的面前。

五十门外形粗糙、炮管厚得不成比例的“国崩炮”,和两百支做工简陋、哑火率极高的仿制火铳。

这就是他们用三个月的时间,换来的“希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