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我陈述安边之策你们给我开批斗大会(1 / 2)

加入书签

翌日拂晓,陈平川换上了一身崭新的绯色官袍,走出居所。

衣料挺括,胸前那枚精心绣制的云雁补子,在微弱的晨光下泛着沉静的银光。

这身官服,既是荣耀,也是责任。

他跟在大学士张廷玉身后,一步一步,踏上通往皇宫的白玉阶。

当迈入金銮殿门槛的瞬间,一股威压与腐朽气息扑面而来。

殿内燃着数百支巨烛,烛火跳跃,将一根根雕龙金柱映照得流光溢彩,金碧辉煌。

文武百官分列两班,泾渭分明。

左侧,以须花白的张廷玉为,仅有寥寥数人。

他们大多是两鬓斑白的老臣,神情凝重,眉宇间刻满了无法化解的忧国之色。

他们如一排排在风中屹立的孤松,沉默而倔强。

右侧,则是以为国舅梁越的官员,个个面色红润,养尊处优,眼神中透着与生俱来的倨傲与轻慢。

陈平川垂立在队列的最末尾,眼角的余光却已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这便是大业朝的朝堂,一半是风雨飘摇的江山社稷,另一半,则是声色犬马的权势富贵。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老太监魏忠高喊行礼口令,众臣礼毕后,早朝开始。

“臣有事起奏。”

一个尖细而谄媚的声音响起。

出列的是礼部的一名侍郎,此人身形瘦削,吊着眼角,他躬着身子,双手高举着一卷明黄色的奏本。

“陛下!

再过两月,便是皇太后娘娘的六十大寿。

此乃国之大庆!

臣与礼部同僚,连夜草拟了一份寿典章程,请陛下御览!

臣等以为,当于京郊万福山,修建祈福宫,大办水陆道场七七四十九天,遍请天下名僧为太后祈福!

另,于宫中大宴群臣、宗室、命妇,连摆三日流水宴,彰显我大业朝孝道治国之本,扬我天家浩荡之恩!”

他每说一句,语调便高昂一分,说到最后,已是满面红光,兴奋不已。

身后,梁越一党立刻随声附和,交口称赞,一时间“陛下圣明”

、“太后千秋”

的颂扬之声不绝于耳,将金銮殿变成了阿谀奉承的市集。

奏本被魏忠接了,呈到龙案之上。

景帝并未去翻看,只听着那侍郎的描述,眉心便拧成了一个深深的“川”

字。

祈福宫?水陆道场?流水大宴?

这要花多少银子?

可那是他亲生母亲,他无力反对,只能求助般地看向张廷玉。

张廷玉瞥了一眼身后的御史,后者立即出列。

“启奏陛下!”

那御史朗声道,“经户部核算,国库余银已不足三百万两!

北境边军已有三月未曾足额饷!

黄河沿岸,流民失所,聚啸成祸,恐生大变!

此时此刻,皇太后的寿辰不易大操大办,恳请陛下明见!”

陈平川皱眉,偌大一个国家,存款竟然少得可怜!

一边是万民嗷嗷待哺,国库空虚如洗;

另一边却为了一个人的寿宴,就要大兴土木,靡费百万。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贪腐,而是在吸食这个国家的骨髓!

“危言耸听。”

一个懒洋洋的声音响起,梁越慢条斯理地站了出来,轻飘飘地吐出四个字。

他甚至没有看那名面如死灰的御史,只是对着高高在上的龙椅随意地一拱手。

“陛下,些许流民,让地方官府严加弹压便是。

至于军饷,无非是下面那些丘八虚报冒领,派人严查一番,自然就有了。

你们这些人总是这般小题大做,无非是想扰乱圣心,沽名钓誉罢了。”

他话音一落,身后的官员立刻如同得了号令的群犬,纷纷附和,讥笑声、嗤鼻声此起彼伏。

高踞龙椅之上的景帝,听着下方嗡嗡的争吵,眼中露出疲惫与无力。

每次都是这样,忠臣泣血,奸党窃笑,最终国事议不出个所以然。

等这些关于钱的话题被稀里糊涂地压下去,议题转到边患之时,景帝才打起精神来。

他缓缓抬起眼,越过前方神情各异的大臣,落在了队列最末尾,那个穿着崭新官袍、沉默如渊的年轻身影上。

“传陈平川上前奏对。”

景帝的声音不大,但瞬间压下了殿内所有的嘈杂。

一时间,数百道目光齐刷刷地射了过来,有疑惑、有轻蔑、有好奇与不屑……

陈平川,俨然成了整个大殿的中心。

他深吸一口气,整理衣冠,迈步而出。

“臣,翰林院修撰陈平川,叩见陛下。”

他躬身行礼,声音清朗,没有一丝一毫的紧张与怯懦。

“平身。”

景帝的声音里透出期待,“你的安边之策,现在,讲给众卿听听。”

“是,臣之策,名为‘以商制夷’。”

话音刚落,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