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琅琊山记四(1 / 2)
杨骏听韩熙载与众人这般期许,浅然一笑,语气爽朗中带着几分谦和:“诸位太过抬爱了!
天下有能者,如过江之鲫,实在当不起‘诗才’二字。
不过今日确是难得——重修宝应寺之事刚定大局,又有诸位雅士相伴琅琊山间,这诗,倒真该作一,权当给即将新生的古寺,添份薄礼!
只是依我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今日来此之人,或是文坛名宿,或是饱学之士,便是延寿大师,想必也有禅意佳句。
不如咱们每人各作一,或咏古寺,或吟山水,日后寺成之日,将这些诗稿刻于碑上,立于寺侧。
往后再有游人来此,见碑上诗文,便知今日咱们这一场雅聚,岂不是比杨某独题一,更有滋味?”
这话一出,众人顿时眼前一亮。
韩熙载率先抚掌赞道:“将军此计甚妙!
以诗纪盛,以碑传情,既为古寺添了文气,也让今日之聚成了千古佳话,在下先应下了!”
冯延鲁眼中亦满是兴致,颔道:“久未与人联诗唱和,今日得此机会,正好一抒胸臆。
能以诗为宝应寺贺,亦是幸事!”
延寿禅师双手合十,浅笑吟道:“贫僧虽不善为文,却也愿作几句禅诗,为古寺重修添份心意。”
窦仪与赵普也纷纷应下,连马崇祚都笑着打趣:“我虽算不得文人,却也能凑几句打油诗,凑个热闹,不负今日风光。”
杨骏见众人皆兴致勃勃,心中畅快,抬手朝着山间景致一引:“既如此,咱们便不必拘于寺内。
可沿山道缓步上行,见景生情,待寻到合心意的景致,便将诗句记下。
今日只管尽兴,不拘平仄,只抒真情!”
晨光正好,山间清风徐来,一行人伴着欢声笑语,沿着石阶向山深处走去。
杨骏见景致正好,便率先停下脚步,朗声道:“既然要共赋诗文,那我便先抛砖引玉,作一《题琅琊山寺》——岩下多幽景,且无尘事喧。
钟声晴彻郭,山色晓当门。
深洞藏泉脉,悬崖露树根。
更期来此宿,绝顶听寒猿。”
“好。”
“精彩!”
冯延鲁听得兴起,抬头望向远处云雾流转的峰峦,目光又落回脚边——阶前丛生的野草虽带着几分荒意,却已冒出星星点点的新绿,恰似这刚定局的重修之事,透着新生的希望。
他沉吟片刻,缓缓开口,语调带着几分感慨:“我也凑一,便叫《寄怀琅琊寺重修》——久历烽烟寺渐颓,今筹新葺聚贤才。
琅琊不改青山色,待引晨钟复旧辉。”
“好!”
就连杨骏这时候也不由的轻赞一声:“冯先生这诗,倒是把咱们重修古寺的心意说透了。
有你这句‘聚贤才’,倒让我觉得,今日这联诗,更像是咱们同心治滁州的先声了。”
众人笑着应和,脚下的步子愈轻快。
前方山道旁恰好有一方观景石台,马崇祚指着台上的石桌笑道:“不如咱们在这歇歇脚,也让窦学士、韩先生露一手——我可还等着听更多好诗呢!”
众人顺着马崇祚指的方向望去,只见那方观景石台依崖而建,台上石桌石凳虽蒙着薄尘,却透着几分古朴意趣。
韩熙载率先迈步上前,抬手拂去石凳上的灰,笑着道:“马知州倒是会寻地方!
此处既能俯瞰山下云雾,又能远眺琅琊群峰,正适合坐下来细品诗味。”
窦仪也缓步走上石台,目光掠过崖下苍翠的松林,又望向不远处宝应寺的残破山门,眼底泛起几分感慨。
他沉吟片刻,指尖轻轻敲击石桌,缓缓吟道:“我便以《琅琊山怀古》为题——古寺临崖倚碧岑,千年香火几消沉?今朝共议重修事,再振梵音慰客心。”
“好!
!”
杨骏当即抚掌赞叹道:“窦学士这诗,既道尽了古寺的沧桑,又点出了咱们重修的初心,字字都落在了实处。”
韩熙载闻言,也来了兴致。
他抬手理了理衣袖,目光望向山间流转的云雾,语气里带着几分文人的疏朗:“我也和一《游琅琊山赠诸友》——晓踏松蹊访古岑,山风送爽入衣襟。
贤才聚此谋新事,不负烟霞不负心。”
赵普听到这话后忍不住接声道:“韩先生这一句,既写了今日山间的景致,又暗合了咱们同心治理滁州的心意,实在精妙。
我虽不善作诗,却也想凑几句,就叫《随诸公游琅琊》——琅琊峰翠入云深,古寺重修聚客吟。
但得民心同此志,何愁滁州不兴临。”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称是。
马崇祚笑着打趣:“赵先生这诗虽直白,却句句在理!
咱们如今在滁州,既要修寺,更要安民,若能得民心,何愁大事不成?我也来凑个热闹,作打油诗《琅琊聚》——山里风光好,众人兴致高。
写诗为古寺,同心把城保。”
他话音刚落,众人顿时笑作一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