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开封外扩(1 / 2)
一时之间,朝野上下皆被此事牵动:朝堂上,官员们或在衙署议事时争论不休,探讨煤矿乱象是否会动摇新政根基,或在私下密谈中揣测此文背后的深意;市井间,报栏前每日挤满了人,识字的念、不识字的听,茶馆酒肆里,掌柜、伙计、食客也都围着“煤矿”
“豪强”
的话题热议,尤其那些靠贩卖煤炭营生、或日日需用煤的人家,更是紧盯着后续动静,盼着朝廷能有对策。
原本只在地方隐现的强占矿场、中饱私囊的乱象,借着报纸的传播力,骤然从乡野一隅闯入京城视野,成了无人不议的焦点,连空气中都似弥漫着一股等待变革的焦灼。
……
崇元殿!
李穆手持奏折,躬身奏禀:“启奏陛下,此次裁汰僧尼、整饬寺院之事已初见成效。
截至目前,全国共计保留合规寺院二千六百九十四所,废除违规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所;现登记在册的僧、尼共六万一千二百人,其余逾十万僧尼皆已勒令还俗,回归编户为民。”
短短数月,灭佛之举竟有如此惊人成效,殿内众臣闻言皆面露讶异。
郭荣端坐龙椅,指尖轻轻叩击御案,沉思片刻后,眉宇间的沉吟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抹难掩的喜色。
他抬眼看向李穆,声音里满是赞许:“好!
李侍郎此举,既革除了寺院滥占田宅、逃避赋税之弊,又让数万流民重拾生计、归入编户,实乃利国利民的善政!
此功于国家、于社稷,都有莫大裨益,当记一功!”
因主持灭佛有功,李穆已得擢升,如今官拜比部侍郎。
郭荣夸赞李穆的话音刚落,同中书门下章事范质便应声出列,躬身奏道:“陛下,李侍郎推行灭佛之策,革除积弊、裨益社稷,劳苦功高,臣亦深为敬佩。
然眼下我大周正筹备都城扩建之事,工程浩大,需用钱财甚巨,府库开支已显紧张。
臣有一议:此次废除的寺院中,留存诸多铜制器物与佛像,材质精纯,若将其熔铸为铜钱,既可充盈国库,解扩建之需,又能让这些闲置之物归于实用。
还请陛下恩准此议!”
范质言毕,金銮殿内一时寂静,众臣目光皆看向龙椅上的郭荣,等候圣裁。
郭荣却未即刻应答,而是转头看向立在武将列中的杨骏,语气平和却带着期许:“杨都指挥使常年在外历练,又曾统筹过民生诸事,对此事想必有独到见解。
你且说说,范相之所言,可行否?”
闻听郭荣垂询,杨骏当即从武将列中上前一步,躬身朗声应答:“陛下,臣以为范相之议可行!
如今朝堂内外或有反对之声,无非是认死了铜像便是佛身,不敢有半分亵渎。
可臣以为,佛在心中、不在形骸——真正的佛法,讲的是慈悲济世,若执着于铜像的表象,反倒落了下乘,哪里及得上心中有佛、行菩萨道来得真切?”
“哈哈!”
杨骏话音刚落,郭荣便抚掌大笑,眼中满是赞许:“不愧是朕的骏哥儿,一语道破症结!
铜像本是泥塑铜铸的死物,怎配与佛等同?佛志在利人,若能以这些铜器铸钱,解扩城之需、济天下百姓,便是顺应佛心、行仁政之举。
别说区区铜像,纵使朕这一身龙躯能利万民,亦非所惜!”
帝王此言,既有济世的胸襟,又含定策的果决,金銮殿内众臣闻言,无不心生敬畏。
众人齐齐躬身跪拜,声如洪钟:“陛下圣明!
所言字字在理,臣等谨遵圣谕,无有异议!”
郭荣微微颔,目光扫过殿内群臣,方才因杨骏之言而起的明快神色,渐渐添了几分沉凝,语气中带着一丝难掩的惆怅:“眼下各州府要务繁多,处处都等着用钱周转,府库压力着实不小。
但开封城外扩之事,关系都城规制,更关乎日后国运,乃是眼下最要紧的头等大事,进程万不能有半分迟缓。”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范质身上,语气转为郑重:“熔铸寺中铜器铸钱以助扩城,此议本是范相所提,你既对其中关节思虑周全,此事便交由你牵头统筹。
务必协调好物力人手,既要确保铸钱之事稳妥推进,也莫要耽误了扩城工程,朕等着看你的成效。”
范质听得郭荣将铸钱助扩城的重任交托于己,指尖下意识攥紧了朝笏,脸色掠过几分难掩的紧张——毕竟此事牵连甚广,既要处置寺院铜器,又要统筹铸钱与工程衔接,稍有差池便难辞其咎。
但他也不敢有半分推诿,忙躬身垂,声音虽略带紧绷却足够坚定:“臣,遵旨!
定不辱陛下所托!”
退朝后,官员们陆续散去,杨骏却未像往常般径直去面见郭荣。
他心中自有盘算:煤炭专营一事,需等《大周时报》的舆论再酵些时日,让朝野上下都意识到煤矿乱象的危害、看清专营的必要性,届时再奏请陛下,方能一击即中。
此刻时机未到,贸然提及反倒容易功亏一篑。
可他刚走出大殿门槛,衣袖便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