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辞别刘词(1 / 2)
那将领笑道:“节帅说,近日京城有旨,擢升杨学士为殿前司副都指挥使,想来此时应路过孟州。
节帅本欲亲自来迎,只因营中事务繁忙,他需坐镇河阳关,特命末将带些薄礼,为大人接风。”
说罢,示意亲兵抬上几个食盒道:“这是节帅府里厨子做的黄河鲤鱼,还有新酿的桑落酒,说是让大人尝尝鲜。”
曹彬在一旁轻声细语:“刘节帅的消息,倒是灵通。”
杨骏轻轻掀开食盒,霎时间,一股醇厚的酒香与鲜美的鱼味交织缠绵,扑鼻而来,他不禁嘴角上扬,笑道:“刘节帅真是体贴入微。
还请将军代为转达,杨某对此番厚礼深感惶恐,他日若有机缘,必定亲自登门致谢。”
然而,那将领闻言,却急忙说道:“杨大人,节帅特意吩咐,近日黄河水位高涨,渡口船只调度颇为不易。
不过,已为大人准备了快船,只是最快也得明日方能过河。
节帅诚邀大人前往关口一聚,节帅说了,绝不耽误大人行程。”
杨骏略一思忖,便明白了刘词的用意——这位老帅是想借这一面之缘,表表与朝廷同心的态度。
他对那将领笑道:“既如此,便叨扰刘节帅了。
只是杨某军务在身,不敢久留,见过节帅便即刻返程,明日一早准时渡河。”
将领连忙应道:“大人放心,节帅说了,绝不耽误您的行程。”
一行人换乘快马,朝着河阳关而去。
沿途可见河阳军的戍卒正在加固河堤,夯土声、号子声此起彼伏,倒显出几分整肃气象。
曹彬在旁低声道:“刘节帅治兵向来严谨,河阳关能成为屏障,不是没有道理。”
杨骏点头:“高平之战,他率援军赶到时,队伍仍阵列齐整,便知其治军之能。”
不多时,河阳关的城楼已在视野中清晰起来。
刘词一身戎装,正站在关下等候,见了杨骏便大步迎上:“杨大人远道而来,老夫有失远迎啊!”
“节帅客气了。”
杨骏拱手行礼:“晚辈蒙陛下恩宠,愧居高位,今日路过贵地,本不该叨扰,却承节帅盛情,实在惶恐。”
刘词握着他的手,力道沉稳,忙的寒暄道:“哎,杨大人这话就见外了。
高平之战,若非大人在天井关稳住后方,老夫便是赶到了,怕也难有回天之力。
你我虽未曾谋面,却早已是同袍之谊。”
两人并肩入关,关楼内已备下简单的茶点。
刘词屏退左右,才缓缓开口:“杨大人此去东京开封府,执掌禁军整顿,这副担子可不轻啊。”
杨骏坦然道:“晚辈确是心中无底,还望节帅不吝赐教。”
刘词呷了口茶道:“赐教谈不上。
老夫在军中摸爬滚打了四十年,见惯了五代的兵祸。
这禁军的症结,在于‘私’字——将官把军队当私产,士卒只认主将不认朝廷。
大人要整顿,就得先破这个‘私’字。”
说罢这话,他从袖中取出一本册子,递给杨骏:“这是老夫整理的禁军诸将履历,哪些人是藩镇旧部,哪些人有裙带关系,哪些人确有战功却被压制,都记在上面了。
或许对大人能有些用处。”
杨骏接过册子,只见上面字迹苍劲,标注得密密麻麻,心中不由生出敬意:“节帅这份心意,晚辈铭记在心。”
“老夫老了,但大周不能老,得有支真正听朝廷号令的军队,才能结束这乱世。
大人是干实事的人,从那蜂窝煤便能看出——做事有条理,能从根上解决问题。
整顿禁军,正需要这份能耐。
说到这里时,老夫有个不情之请,还望杨大人能够答应老夫!”
杨骏面色沉毅,目光紧紧锁定在刘词身上,沉声道:“老节帅但说无妨,但凡杨某力所能及,定当鼎力相助,绝不推辞!”
刘词微微颔,神色中带着几分郑重:“吾麾下有一牙校,名曰王仁赡。
此人年少时,放荡不羁,不务产业。
然而,自投身军旅,却似脱胎换骨,屡建奇功,英勇非常。
若你不嫌弃的话,此番回京之际,不妨将其带在身边,委以重任,他日必能成为你的左膀右臂!”
杨骏闻言一怔,随即望向刘词,见老帅眼中满是恳切,便知这并非寻常举荐。
他沉吟片刻,拱手道:“节帅看重之人,必有过人之处。
晚辈敢不从命?只是不知王牙校是否愿意前往东京开封府?”
刘词抚须笑道:“这王仁赡看似粗犷,实则心细如。
他早年在乡野间混过,最懂底层士卒的心思;后来随老夫守河阳关,几次识破北汉细作的伪装,查账、辨伪的本事尤为出众——大人整顿禁军,要查贪腐、辨忠奸,正用得上这样的人。”
正说着,门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一个身着明光铠的年轻将领大步走入,身形挺拔,眉宇间带着几分桀骜,却在刘词面前躬身行礼:“末将王仁赡,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