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大军开拔(1 / 2)
乙酉日。
天干乙木,柔而有韧;地支酉金,刚健肃杀,乙酉日归属“建”
日,建者,乃起始奠定之象,易出行!
白天的风还是带着几分冷意,郭荣在殿前都指挥使李重进、殿前都虞候张永德、马直军使赵匡胤的带领下骑着马缓缓从着京城的宣德门而出!
一出宣德门等于就是出了皇城大院,本来应该稀松无人的内城大街,此刻街道两旁已然聚集了不少的民众与士子!
宣德门的铜环在风中轻轻晃动,出沉闷的声响。
郭荣翻身下马时,龙袍的下摆扫过青石板,带起细碎的雪沫。
他望着街两旁黑压压的人群,百姓们手里捧着粗瓷碗,碗里盛着热粥或麦饼,热气氤氲了他们冻得通红的脸颊。
“陛下!
饮碗热粥再走!”
一个白老妪被人群推到前面,颤巍巍地将碗递过来,碗沿还沾着几粒麦麸。
郭荣双手接过,粥碗烫得指尖麻,他却仰头一饮而尽,温热的粥滑过喉咙,暖意瞬间散开。
“老丈放心,朕此去,定不让北汉兵踏入大周寸土!”
老妪抹着眼泪笑了:“陛下圣明!
我们等着陛下凯旋!”
人群顿时沸腾起来,“万岁”
的呼声浪涛般涌来,震得城楼上的旌旗猎猎作响。
士子们举着写满祝祷的素绢,绢上的字迹被风吹得猎猎作响,“荡平北汉”
“国泰民安”
的字样格外醒目。
李重进勒着马缰,脸色沉凝。
他看着郭荣与百姓周旋,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马鞍上的鎏金饰件——虽然真相很让人心碎,但有些东西总是要释怀的。
既然名分已定,李重进此刻不由的深吸一口气,坦然的面对着这一切!
张永德站在另一侧,目光落在郭荣腰间的玉带的上,那玉带是郭威临终前亲赐的,玉銙上雕刻的“天下太平”
四字在日光下泛着柔光。
此刻的张永德也如李重进一般,内心释然的看着眼前一切!
杨骏的目光穿越熙攘人群,悄然定格于街角几个不易察觉的身影,那是他精心部署的暗探,正悄无声息地监视着周遭的一举一动。
忽见郭荣自一名士子手中接过一方素绢,其上镌刻着遒劲有力的字迹:“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
这句话正是出自他杨骏的手笔!
郭荣览毕,不禁由衷赞叹:“好!
若万众皆怀此壮志,何愁外敌不除,我大周此战,必胜无疑!”
言罢,豪情满怀,似乎连周遭的空气都为之一振。
然后将素绢仔细折好塞进袖中,又对人群拱手:“父老乡亲们,朕去了!
待朕凯旋,定与尔等共庆丰年!”
人群再次沸腾了,欢呼声如潮水般汹涌,夹杂着欢声笑语,有人慷慨地从家中取出自酿的米酒,满满倒入古朴的葫芦里,热情地递向整装待的士兵们;孩童们也不甘落后,挥舞着他们用稚嫩双手精心雕琢的木剑,兴奋地跟着队伍小跑了几步,却在大人们的焦急呼唤中被匆匆牵回。
一阵突如其来的风向转换,将这股热烈的气氛一并卷入,呼啸着擦过郭荣的耳畔,仿佛连风都在为这一刻欢呼。
他利落地跃上黑马,轻轻一拉缰绳,黑马“希聿——”
一声长鸣,前蹄高高扬起,划出一道壮丽的弧线。
“出!”
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穿透喧嚣,直达人心。
随着铁甲碰撞的铿锵之音,队伍缓缓启程,步伐沉稳而有力。
郭荣不由自主地回头,目光深情地掠过宣德门,那门上悬挂的“国泰民安”
四字匾额,在灿烂阳光下闪烁着温暖而庄严的光芒,仿佛在默默见证着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他深知,这扇门后,是无数人的期盼与安宁,而他,正肩负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踏上征途。
李重进与张永德并辔而行,两人目光在半空交汇,又迅移开。
只有赵匡胤紧随郭荣身侧,目光锐利如鹰,既望着前方的征途,也留意着身后的京城——他清楚,这场亲征,不仅是与北汉的较量,更是大周人心的一次淬炼。
人群渐渐被甩在身后,欢呼声却仿佛还萦绕在耳畔。
郭荣握紧腰间的佩剑,剑鞘上的龙纹在风中微微震颤,像是在呼应着他胸腔里激荡的热血。
从着宣德门出,经州桥和朱雀门,便可直达外城!
而城外,此时跟随郭荣出征的禁军此刻已然是整装待!
随着郭荣缓缓来到将士跟前,之前杨骏与郑仁诲、范质准备好的腊肉、吊钱这个时候纷纷开始到士兵的手中。
要知道,唐朝时,泾原士兵抵达长安时,正值寒冬,士兵们饥寒交迫,本期望能得到朝廷的丰厚犒赏然而,唐德宗仅派宦官宣慰,所提供的犒赏竟是“粝食菜啖”
,毫无肉类或酒食,更没有预期中的银钱赏赐。
这种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