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月4日4(1 / 3)

加入书签

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第二十二章1月4日(四)

休息的第二天晚上,吴爱民,苏方达比每天下班还要晚得多回到宿舍的时候,紧闭的门窗把屋里的潮气跟个人积存的体味在高温密闭的环境里酵出一股难闻的气味。

“如果不及时打开窗户待上一会儿能把人熏得晕倒。”

苏方达一边推开窗户一边有意无意地说,“这些人真能玩,这么晚了还不回来,明天到底还想不想上班。

除了使人娱乐的地方,很多室外景区早就关门了,看来他们是找到爽快的地方了。”

吴爱民看了看苏方达一眼没有说什么。

到浴室冲过澡,默默地爬上床躺了下来。

没一会儿,有人接着回来,以为他们睡着了,都悄悄的洗漱过也跟着睡了。

除此之外,刚出去游玩的人回来后就像经历了一场什么特殊的考验,总是谨慎的保守着心里的那份神秘感,唯恐哪句不该说的话泄露了心里的秘密,使自己暂时假装的正人君子蒙上让人指点的诟病,像新婚的姑娘只要跨进洞房的那道门槛,出来后便换做另一种带有归属性的称呼,那个纯洁姑娘的称谓从此再也不属于她。

接下来一次又一次的走出去,一切都司空见惯了。

这里大多的景观都是为了迎合经济展而建造,狮头鱼尾公园,大船酒店,摩天轮都是智慧和财富糅合在一起的人工造景,既然是人造景观,就不能说有多么厚重的历史价值和深邃的文化意义,只要克服自然气候是在哪里都能建造起来的。

凡是到过这里的人,看过一眼就什么都明白了。

虽说这里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但满大街听到的都是用汉话交流的人们。

除了少数肤色黝黑眼窝深陷有明显面貌特征的印度人,分不出谁是这里永居持有绿卡的本国华人,谁是外来临时护照的中国人。

视之而今,天下华人跟中国人本属一家至亲,同属龙脉的分支,言语相通,血脉相融,倭寇侵华,南洋华人集财力助国人抗倭,国人万世不忘深恩。

投之木桃,报之琼瑶。

适逢春节,国团拜,念念不忘,深情遥祝,海外华人,新年快乐,身体康健。

动乱之时神州大地尚不能伤之国体,斯之而今,东方龙国早已非昔日可比。

南洋偏居海外一隅,犹如珍珠镶嵌于海上,安危岂能坐视不顾。

世人明鉴,东方龙国时时求和为上,处处以和待人,非洲虽远,国人相近。

小国虽贫,一带一路,所经之处,由贫变富。

今时明史,文颂华章。

目明者辨质物之优劣,心慧者晓事理之轻重。

每一个刚来到这里的中国人心里都有一种初到国内任何一个陌生城市的感觉。

事实却并非如此,作为一名游客,或者一名来此做工的劳工,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受不受到损失,至于那些国家大事,不是个人该去考虑的,自然也就不感兴趣。

作为走出来的北星公司遇到的重重阻碍实在难以说清。

明明是由具有国际建筑资质的北星公司承包下来的由hy集团投资的海外工程,却处处受人家拿国标准来拿捏制约,不能亲身经历岂能体会到干过无数工程施工经验丰富的堂堂北星工程师,其中遭遇怎样敢怒不敢言折损颜面的憋屈。

除非漠视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损失都不放在心上,也就无所谓于憋屈不憋屈。

鄙薄者妄议,识浅者短见。

贪腐者诡谲,秉直者无猜。

当国人不能相互激励奋强,却相互不断压制、诋毁、污蔑的时候,哪里知道北星人走出去即使干得再好也不会得到人家认可,稍有差错就遭受重罚的不公礼遇是怎样的局面。

北星公司时刻叮嘱工人们,入一国要时刻遵守一国法,不可失大国的体面。

傅铭宇跟工人交谈总是不厌其烦的重复着,“在国内被人耻之于虚伪的德行在这里却要得到重视,民工地位虽低,出国必须提高个人的觉悟。

切莫被人冠之于中国人怎样怎样的污点。

没有人知道你是谁,在国内丢人是小事,在这里丢人却不仅仅丢的是个人的脸面。”

即使明明遭受不公的礼遇,还要保持矜持和蔼的态度应对那些毫不讲道理所谓一切都按着制度办事的人。

只有在这里亲身工作过才能深有体会自己经历了怎样跟别的地方完全不同压抑的感觉。

像一个人的拳头再硬,面对一个软软的棉花包,同样不能得到尽情的挥。

有人深夜一遍又一遍的修改资料,实在气不过站在项目部的门口大声的呼喊,“我们已经很强大了,为什么还没完没了的受人的压制,而且非得拿着别人的标准来改变自己的标准。

难道我们建造的一座座电站没有把街道夜晚的黑暗给驱散,还是没有使遍地工厂的机器久不间歇的得到正常运转?这种压抑的容忍绝不是懦弱屈服,而是一切要以大局为重,大局是什么?不是小人物能说得清的。

总之要保持冷静、理智、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