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月1日4(2 / 4)
上,有时一坐就是一整天。
就像精疲力竭的人一点点简单的行动对于他来说都变成了很艰难的事。
有人说造成老东家这种状态的原因是严重缺乏营养,就像坐观修道的道士一样,有时候一两天都不吃一顿饭,水也喝得少。
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胃对饮食也失去了兴趣。
身体里的能量勉强的支撑他活下去。
他依然坚持不让别人来伺候,以示证明他还在好好地活着。
只要他还静静地坐在那里,“利民堂”
的生意就照常开着,尽管求医问诊的人越来越少(并不是人们的身体里没有了病痛,而是病痛到了不知该从哪里先治起,个人自己身体里的这点病痛还有没有医治的必要)。
只要老东家还活着,利民堂的伙计还不至于为吃穿去犯难。
占据“利民堂”
后庭正面墙中央位置的是一副“李时珍采药图”
,这幅“李时珍采药图”
是怎样的来历老东家也说不上来,从他出生的时候就一直挂在那里,甚至他父亲小的时候也一直是这个样子。
没有任何落款的图画到底出自哪个朝代的名家的手笔也同样说不清楚,甚至开创利民堂的李家祖先跟采药图里的李时珍是不是一脉相承同样没有任何佐证可以证实。
这一切对于利民堂来说都不重要。
在传承和扬中国古代医药学的基础上,花费了一生的辛苦和心智为人类留下一部药典《本草纲目》的李时珍,绝不仅仅是为了荣耀李氏宗族的门楣,因此李氏的后代也没有必要借助这种荣耀来光大自己的脸面,《本草纲目》是人类的药典,李时珍的贡献也是不分宗族和种族的人类。
每天坐在太师椅上的老东家眼睛一直呆呆的看着“李时珍采药图”
,图画里衣衫褴褛赤着脚沾满泥土年轻时期的李时珍手里拿着一根灵草,露出了一脸祥和的微笑,为了手里的这棵灵草他不知踏遍了多少山川,任何的艰辛和苦难都是为了脸上的一抹微笑。
从老东家透出的那种特殊难看的表情里,似乎这位传承中国古代医药学并使其扬光大的来自明代的李家远祖好像穿越了历史的时空对他有话要说,他正在安心地聆听来自远祖的训诫。
尽管他没有双手合一跪地敬拜做出一点祈祷的动作,但是长时间盯着圣祖的眼神里透漏出的那股虔诚足以让神灵也会受到感动。
如果说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忠诚的信徒,那么他秉承的信念就是永远做一个治病救人善良的人。
秉承这种做人信念的方式在他的心理如今彻底的颠覆了,单单依靠治病是救不了人的,需要医治人们肌体里病痛的良药远远不是先祖手里拿的那颗灵草。
老东家的启蒙教育不是在私塾先生的戒尺下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开始的,是在这个后庭比私塾先生还要严厉的父亲教的汤头歌和脉决歌开始的。
同样在他儿子很小的时候他把祖上的衣钵传到了李明义的身上,从李明义善学善记的特长上他确认利民堂以后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展。
甚至相信他的儿子李明义一定会成为李家的一代名医。
时近中秋、月已即圆、皎皎银光洒满了大地,使亮的地方更亮,黑的地方更黑。
利民堂的伙计在点亮了后堂蜡烛的时候把一碗刚刚做好的细丝面端到了老东家面前的八仙桌上,小声地跟他说,“东家,吃下这碗面吧,面里加了你平时爱吃的麻油。
吃下吧,要不身体就彻底的垮了。
你要是垮了,利民堂的伙计连个吃饭的地方都没有了。”
“放那吧。”
老东家看了看年轻的伙计,伙计们心疼他,他也在心疼这些伙计们。
老东家看着眼前蜂蜡做的微弱的烛光,在制作过程中伙计的手艺明显欠缺火候,没有做到很好的提纯,蜡烛燃烧的时候顶上还有一股黑烟。
这股黑烟跟黑夜搅和在一起使人的心里很不舒服。
老东家没有吃碗里的细丝面,尽管他什么都没做还是感到很累,闭上眼睛休息了一会儿。
他感到自己好像是睡去了,明明只是一眨眼的功夫就像是又在梦里走了一遭,等他睁开眼睛的时候眼前变的一片模糊,温和慈祥的画像也变成了像怒目而斥的恶神。
他细心的听了听周围的动静,很静。
甚至清楚的听到老猫爬上屋檐在屋瓦上悄声捏脚走动的声音,老东家的眼睛是明亮的,耳朵是聪慧的,正因为他所有的感知器官都是灵敏的,他的心病才变得越加的严重。
他甚至听到西山地带拥挤的大量难民的喘息声,那声音是那样的凄惨和沉重,声音变得越来越多大,人也越聚越多。
这些生存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已经成了世上最可怜的生灵,最无能的人越是在精神无助的时候越是拥挤在一起。
好像是人多了就能相互壮起胆子,命运就能得到庇护,好像灾难再怎么凶蛮也奈何不了人多势众。
他们的心里好像在寻求一种让人可笑的平衡,更多的人在跟自己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