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3-EP1:釜山行(6)(3 / 4)

加入书签

也许不会比他更好。

    “您以后有什么打算?”

    “打算?没有打算。”司机放下了口中的电子烟,“……你知道我以前是做什么的吗?建筑工程师。”看到麦克尼尔顿时肃然起敬,年长的老年司机惆怅地笑了,他聚精会神地关注着前方的路况,断断续续地和麦克尼尔一起插科打诨,“那个时候我最常听到的话是,五十岁是一个男人的事业刚刚起步的阶段。从大学毕业之后,我在一个建筑公司工作了八年,公司倒闭了;又换了一家公司,结果老板承包了一个海军基地的项目……”

    老年司机忽然停住了,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是挤满了车辆的十字路口,醒目的红灯告诉他们应当耐心地在此等待。被急刹车向前晃去的麦克尼尔从窗子中探出头,正看到一个穿着运动衫的男青年慌张地从路旁的人行道上沿着相反的方向跑去,后面还有几个紧追不舍的同龄人。

    “然后呢?”

    “没有【然后】啦。”司机忧伤地重新叼起了电子烟,“年纪大了不中用,我能说什么呢?现在最流行的话是,一个人三十岁的时候一事无成,这辈子就是废物了。看看,世道变得这么快,而我早就是个废物,不和他们争论那些道理。你可别跟我一样,快六十岁了还只能靠开货车谋生……”

    驾驶室里的环境令人窒息,借着麦克尼尔因为司机的遭遇而沉默的机会,司机问起了麦克尼尔的情况。和这位年长司机那越来越走下坡路的人生相比,麦克尼尔编造出的人生算不上成功或是失败,一事无成更适合形容他。每一个在美利坚帝国长大的青年都逃不过征兵,义体化技术的出现让所有抗拒参军的非道德性理由变得无力。

    麦克尼尔的本意是营造出一种令人同情的形象,他根本不会预料到韩国有着类似的现状——义务兵役制。这种经历又恰好和那些抱怨自己被参军耽误了人生的青年们有了重合,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公民无意中产生了共同语言。

    “我是不清楚技术的发展还会淘汰多少职业。”麦克尼尔悄悄地告诉舒勒继续调查和【潘多拉】有关的线索,“在转型中落伍的人们想要追上浪潮,几乎是不可能的,学习新技术的难度越来越大。”

    “你是幸运的,起码你的钱会花在有意义的地方。”年长的司机重新驱使着货车前进,他们很快就要抵达餐厅了,“我们这里,甚至就在我们的餐厅里,有些年轻人明明穷困潦倒,还要把仅有的薪水浪费掉。”

    “什么意思?”麦克尼尔不明就里。

    “买一些毫无价值的产品或是把钱捐给明明比他们富有不知道多少倍的……网络主播。”

    “这么做确实欠考虑。”麦克尼尔若有所思,“不过,如果这就是他们唯一能够用来寻求快乐和自我满足的方式,那么他们势必也会认为我所做的某些事情是毫无意义的。说教不管用,得让他们自己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充当廉价劳动力的时段结束了,在接下来的一天中,麦克尼尔必须认真扮演好新手厨师这个角色。他应该去西餐餐厅应聘,这样他可能会获得更高的薪水。

    “算了,外国人在本地风格的餐厅做菜也算是卖点。”他帮助那些手忙脚乱的员工将箱子搬运到指定位置,另有一些员工还在从冷库中取出所需的肉类。让一个力量和麦克尼尔大致相当的机器人来干活,购入机器人的费用和对应的维护费足够让宋老板头疼,而麦克尼尔的出现不仅让他不必再考虑购买什么型号的机器人,而且也让原本充当搬运工的工人可以把节省出的劳动力用于其他岗位。兼职搬运工的外国难民厨师,这种充满噱头的话题也许可以被那些已经找不到新鲜材料的记者用于撰写长篇新闻。

    这倒是为麦克尼尔开辟了新思路。他并不是每一次都能迅速取得对应的军人身份或是投入战斗,在迟早爆发的冲突真正到来之前,掌握更多的技能有利于他从多个角度审视自己身处的环境。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工作狂人总会被指责缺乏生活乐趣(富人除外),沉溺于各类业余爱好而在本职工作上做的一塌糊涂的家伙则往往被人认为不务正业(富人依旧除外),世上总有千百种罪名等待着降落到那些不能满足特定工具需求的人们身上。麦克尼尔则不同,他本就不在乎这种议论,此外他也自认为有足够的底气反驳近乎评头论足的冒犯言论。

    新一天的工作开始了,麦克尼尔照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