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不得而知(2 / 3)

加入书签

垄断了文官体系和地方治理。

数百年的发展,中枢要职、州郡长官,乃至基层胥吏,多由世家子弟或其门生故旧充任。

这形成了一根又一根无形的触手,渗透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是的,军权固然锋利,能保证自己权柄不失 极具威慑力。

但日常的治理、赋税的征收、民生的维系,却不是军权能处理的,而是得依赖这套遍布世家之人的文官体系。

而苏武的意志,同样也需要通过这套体系去传递和执行。

一旦传达的政令,有损害这些人的利益,那么其中的阻滞,可想而知。

于是,为了保证自己的政令通达,亦为了保证自己屁股上的位置,那么苏武就必须对这些人进行分化。

首先出场的,是绣衣使者。

他们遍布天下,是为耳目,也是避免地方尾大不掉、监视世家动向的工具,偶尔间也可以充当拉拢、分化、制造矛盾的工具。

这与苏武手中的军权相辅相成,成为了维持苏武统治的支柱。

但这种工具,只是活跃了一段时间,便藏于暗处,只充当耳目,不再高调示人。

这是因为,这个工具容易引起门阀世家们的恐慌。

当皇权的爪牙带来的威胁超过了单个世家能承担的极限,那么他们的带来的分化效益,甚至可能远不如让世家门阀们联合的速度快,也容易让世家们采取更极端的手段来自保。

所以,当维持统治的目的已经达到,也为了避免动摇统治的根基,那么苏武自然见好就收,收回了绣衣使者庞大的权力,只留下了监察这一作用。

但绣衣使者暂时落幕,可朝堂的分化却不能停。

因为这是皇权的保证。

作为皇帝,他不允许任何人威胁他的权力。

因此,四分五裂的朝堂和维持朝堂需要的平衡,保证皇权的独大就成为他需要思考的问题。

门阀世家需要用谁制衡?

无外乎宗室,外戚,宦官,寒门。

可宗室被自己杀光了,该怎么办?

那就只能使用外戚、宦官、寒门了。

这些新贵在苏武的大力扶持下进入了朝堂。

同时,在经历许多的斗争之后,苏武也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四分五裂、相互牵制,维持着微妙平衡以确保皇权独尊的朝堂,在他手中诞生。

如此一来,他终于高枕无忧,不再折腾,漫不经心的该做什么做什么,直至年岁渐长,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

没有男嗣的苏武,纠结许久,决定依照宗法,试图把那顶尊贵的太子冠冕,放在苏绾头上。

但这样一来,身为苏武扶持的外戚势力领袖便选择了极力反对。

毕竟他是苏婉清的外祖父。

而且,他还是力挺苏婉清成为皇太女的最大后台。

朝堂上,他以“皇长女性子懦弱、温顺”无法扛下储君之重任为理由,带着诸多曾经支持苏武上位的元老反对。

见此,一时之间,苏武竟然犹豫了。

毕竟,苏婉清外祖父的理由,让他信服。

但很快,苏武的犹豫便被打消了。

因为与苏婉清相比,苏绾的优势太大了。

她有妈妈,而苏婉清没有。

而后宫,虽是方寸之地,但作用却与朝堂不相上下。

宦官集团的一众太监,也皆出自此处。

在苏绾母妃的常年恩惠中,宦官集团自是明显更偏向于苏绾。

枕边风,也很容易就让苏武的判断出现偏袒。

而门阀世家,也同样支持苏绾。

但他们看中的,却不是什么储君不储君的,而是苏绾本身的性格。

多年来的“仁孝”之名,让他们觉得的苏绾易于控制,能维系他们在苏武驾崩后,君臣共治的理想未来。

至于寒门,则并未插手这件事。

聪明的他们,只对苏武的态度马首是瞻。

可就算没有寒门的参与。

但1+1>2

所以,储君之争,很快便有了结果。

苏绾顺利的登上了皇太女的宝座。

只要成年,便可戴上太子的冠冕,成为储君。

而苏婉清的支持者们,则在这一瞬间跌入了谷底。

他们手中多有军权,皆是跟随着苏武南征北战的元老,威望甚高。

所以,也许是因为猜忌,也许是为了稳固苏绾的位置,他们开始被苏武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剥夺了官职,告老还乡。

但奇怪的是,这些告老还乡的人,根据资料记载,也很快便在家乡病逝了。

这点,就连身处洛阳,苏婉清的外祖父都不例外。

而随着苏婉清外祖父的去世。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