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四章 移民入辽(2 / 3)

加入书签

bsp;  吕大器这才明白自己的心思并未瞒过皇帝,忙起身道:“是臣之过,臣并无隐瞒之意,只不过臣自觉庸碌,这才想着待回去后好好想想。”

    朱由检笑了一声,安抚道:“市舶司虽不是朕首创,但到底面对的环境不同,有不明之处也是寻常,吕卿不必妄自菲薄,许多事也都是商议出来,并非一人之能。”

    皇帝这话听着安慰了不少,吕大器躬了躬身,这才继续道:“海商来我大明,都是自己选一处港口,到了港口之后再递交文书等资料验货卸货等,前几月,有倭国一海商,本是在月港靠岸,可同验货官起了冲突,三日后他离开月港,转到了厦门港,可因为他这条船已经在月港登记,也交了一笔水饷,厦门港还要再收,倭人行商便不乐意,眼下这船还没卸,说我大明收税不公。”

    “可知在月港冲突原因为何?”郑三俊突然问道。

    “这...”吕大器被问住了,送来的文书中也没提这事啊。

    “查清楚为何起冲突,哪里是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的...”

    朱由检发话,“另外,今后发给外商的行商资格上,注明到明港口,确定之后不得更改,他们这番随心所欲,这些港口岂不是要乱套了,吕卿,若有疑难之处,可同左懋第商议一二,他掌管运河,河海也有相似之处,总有能借鉴的地方。”

    “是,臣遵令!”吕大器忙领旨。

    朱由检的目光又看向范复粹几人,“朕给你们三日,难不成今日就有想法了?”

    这些阁臣对工作着实充满热情,这让享了一夜春风的朱由检不免有些惭愧。

    “郑尚书,您先说?”范复粹看向郑三俊,总不能辜负了他昨夜辛苦,且自己上朝前翻阅,自己想到的一些点子,他也基本都提到了。

    “是。”

    郑三俊取出奏本,王承恩忙走上前取了递给皇帝,朱由检翻开一看,第一页就写了四个字,“移民入辽”。

    “陛下,臣以为,辽东人少地多,那便将人口迁移过去,这在成祖时也有过先例,更远的,便是在先秦就有此例,自愿迁徙的百姓分田地,免徭役宽赋税,在科举上也可给予一些优待,若有富商愿意迁徙,可在商税等地方给予优待...”

    郑三俊昨夜在户部查了不少档案,直到看到永乐年间的迁徙档案后便豁然开朗。

    辽东人口不足,那就把人迁徙过去便好了。

    大明这些年来流贼、天灾不断,失去了田地的百姓不知凡几,与其让他们因活不下去而做流贼造反,还不如就将辽东这些土地分给他们,给他们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树挪死人挪活,自古以来的道理。

    山东寿光冯盛当初迁往山西代州,其子孙冯天禄从祖父贸迁秦梁间,后来成为了浙淮巨商。

    “不错。”朱由检觉得这个办法是真挺好,再没有比迁徙人口更快更合适的办法了。

    周堪赓也提出,若百姓迁徙辽东,他们工部也能派些人助百姓搭建房屋。

    “户部要安排人进行登记造册、迁移后续,发放堪合、盘费,还要委派人手将所迁之民编入目的地,这路上...”朱由检看向范复粹,“卢尚书带兵去了西南,你同杨庭麟说一声,届时要派军士护送他们上路。”

    “是!”郑三俊同范复粹起身领命。

    “辽东土地不同于中原及江南,百姓迁徙过去也要吃饭,而且不能吃太差,宋卿,届时你带着人也去一趟辽东,看看土地试着种一些入口好的粮食。”

    朱由检其实很确定,东北这块地方绝对能种出优质稻米来,看看现代东北大米的销量,还不一定能买着真的呢!

    要说稻米,眼下其实想到的便是江南,鱼米之乡的名号是打出去了,气候、水土也适合水稻的生长。

    可最早在渤海国时,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