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番外 花好月圆(6 / 10)
香和旧书纸张的味道。
姜原雅会抽出一两个时辰,手把手地教她。
从最简单的《三字经》开始,到后来的儒家经典。
元梓雯学得极快,仿佛那些文字天生就该印在她脑子里。
更多的时候,姜原雅批阅奏折,元梓雯就坐在旁边的小案几上,模仿她的笔迹。
姜原雅的字迹瘦劲挺拔,带着一股锋利之气。
元梓雯的字一开始软趴趴的,像一团棉花。
但她写得很认真,一笔一划,不厌其烦。
渐渐地,那些字也有了筋骨。
这天下午,姜原雅看着堆积如山的奏折,烦躁地捏了捏眉心。
她随手拿起最上面的一本,封面是明黄色的,上面写着“请安折”三个字。
打开一看,洋洋洒洒数千字,从问候皇帝身体安康,到歌颂当朝盛世,辞藻华丽,空无一物。
“无聊透顶。.”
她嘀咕了一句,把奏折扔到一边。
这些请安折是太祖定下的规矩,每日早朝前,在京五品以上官员都需递交,以示忠心。
废又不好废,看又实在浪费时间。
姜原雅的视线落在了旁边正埋头练字的元梓雯身上。
一个主意冒了出来。
她从那堆奏折里,挑出了一摞最厚的、全是废话的请安折,还有一些地方官吏刷存在感报上来的鸡毛蒜皮的小事。
“梓雯,过来。.”
元梓雯放下笔,小跑过来。
“姐姐。.”
“这些东西,以后你帮我处理。.”姜原雅指着那摞奏折。
她拿过一本,在上面写下一个龙飞凤舞的“阅”字。
“如果是这种纯问好的,就写这个字。.”
她又翻开一本,在末尾写下“朕很好”三个字。
“如果问我好不好,就这么回。.”
姜原雅把朱笔塞到元梓雯手里,觉得这是自己登基以来做过最英明的决定之一。
“看懂了吗?”
元梓雯用力点头,抱着那摞比她还高的奏折,像领到了什么了不得的任务,脸上全是郑重。
她很喜欢这个差事。
那些奏折里写了很多她不知道的事情。
广州有个妇人拾金不昧,州官写了文章来表彰。
京城昨夜下了雨,某个大臣就此作诗一首,呈了上来。
这些在姜原雅看来无聊至极的东西,却为元梓雯打开了一扇认识这个陌生人间的大门。
她批阅得很认真,每一个字都看得仔细。
一天,她抱着一本奏折找到了正在看地图的姜原雅。
“姐姐,这个。.”
姜原雅接过来,又是请安折。
她皱了皱眉,正要说直接写“朕很好”就行。
元梓雯却翻到了奏折的最后几页,指着其中一段。
“这里。.”
姜原雅耐着性子看过去。
那官员在写了三千字的请安废话后,用极小的篇幅提了一句,说今年江南雨水过多,需防大雨导致洪涝。
“把请安折和正事写在一起,什么规矩!”姜原雅抱怨了一句,但还是立刻叫来大臣,商议防汛事宜。
等大臣退下,她才看向元梓雯。
“这次多亏了你。.”她摸了摸元梓雯的头,“做得很好。.”
元梓雯的脸颊有点红,心里比吃了十盘胡萝卜还甜。
秋日祭天大典在京郊的天坛举行。
这是皇家一年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天坛庄严肃穆,汉白玉的栏杆在秋日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按品级分列两侧,神情肃穆。
姜原雅一身繁复的祭祀礼服,一步步登上圜丘。
她的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优雅,充满了仪式感。
元梓雯和皇太女姜寻站在百官的末尾,远远地看着。
随着姜原雅将祭文投入火中,仪式达到了高潮。
就在这时,异变突生。
天坛圜丘中心,那棵据说从太祖时期就已枯死的柏树,光秃秃的枝干上,竟毫无征兆地冒出了点点绿芽。
绿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舒展开,不过片刻,整棵枯树便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神迹!是神迹啊!”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所有人都沸腾了。
百官们跪倒在地,山呼万岁,声音里满是激动和敬畏。
枯木逢春,这是上天对女皇最大的肯定。
姜原雅站在祭坛之上,看着那棵重新焕发生机的古柏,脸上波澜不惊。
她知道这不是什么神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