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猛犸象跪拜感恩(1 / 3)
豫东再次成为战场,对垒的双方是国共双方的庞大军队。
1947年初,国民党军调集重兵至鲁西南寻求决战,华东野战军决定先打汴梁再歼援敌。
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陈赓、解富治兵团和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挺进中原,以品字形阵势完成战略展开,并挫败了国民党军对大别山根据地的围攻。
1948年5月上旬,国民党军统帅部为摆脱中原战场被动局面,部署13个整编师30个旅担任中原地区重要点线的防御,另部署12个整编师27个旅、4个快纵队担任机动作战任务,企图寻中原野战军主力或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留置黄河以南的三个纵队决战。
1948年6月,华东野战军西线部队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出其不意地攻占中南省会汴梁,并在睢县杞县地区歼灭区寿年兵团。
华东野战军在战役第一阶段全歼汴梁守军整编第66师等,8月在战役第二阶段歼灭区寿年兵团部及整编75师等,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和师长沈澄年,在战役第三阶段给予黄百韬兵团以打击后成功撤退,并在之后不久动济南战役,攻占济南,全歼第二绥靖区。
在这个偏远的乡村里,村民们对于国共两党的军队并没有明确的区分,他们只是简单地根据军装的颜色来辨识。
他们知道,那些身穿黄色军装的士兵,以及那些身穿灰色土布军装的士兵,就像蚂蚁寻找食物一样,密密麻麻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片黑压压的人潮,一眼望去,只见队伍延伸向前,似乎永无尽头,而后面的人也同样不见踪影。
前一天的夜晚,这支庞大的队伍开始经过村子,而到了第二天早上,队伍依然没有结束,依然不断地有士兵从村里穿过。
他们的步伐坚定而沉重,仿佛是大地的节奏,他们的存在感如此之强,以至于整个村子都仿佛在为他们让路。
在这样的情况下,村民们时常能听到远处传来的炮声,那声音震撼人心,仿佛能够震碎房子的四角,让人感到一种无法言喻的恐惧。
这些炮声,就像是战争的音符,不断地在村子上空回荡,让人们的心情无法平静。
在那个年代,张大妮成为了一位母亲,她迎来了自己的女儿。
然而,命运弄人,当这个女儿长到十多岁的时候,她不幸因病离世,这让张大妮悲痛欲绝。
在那时,张大妮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有所寄托,开始把部队的穿插迂回急行军称为“过队伍”
。
对她而言,这个词汇不仅仅是对军队行动的描述,更是她对女儿思念的一种寄托。
每当她提及“过队伍”
这个词时,眼前都会浮现出女儿的身影,而这份思念也成为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队伍行走时都遵循着一个基本的规则:位于前面的队伍行进度较快,以至于几乎没有机会与路边围观的村民们进行眼神交流。
如果其中有一个人稍有松懈,步伐稍微慢了一拍,那么他身后的人就会受到影响,整个队伍的行进节奏将被打乱,进而可能会对整个行军造成不良影响。
在队伍的中间位置,是大炮和坦克,它们的行进度相对较慢,但队伍并不会因此而生混乱。
而走在队伍最后面的,通常是那些背着锅碗瓢盆的后勤兵。
起初,村民们对那些走在队伍前面,手持武器的士兵感到恐惧和不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现这些士兵并没有对他们造成威胁,他们的恐惧也逐渐减轻。
然而,村民们对走在队伍最后面的后勤兵却产生了更深的恐惧。
这是因为后勤兵负责携带的食物和水源,对于村民们来说,这意味着他们的生活物资可能会被征用,这让他们感到非常的不安和恐惧。
第一次洗劫刘家的兵,正是这伙承受恶名和不光彩称号的不法分子。
在那个拂晓时分,一群身着黄色军装的士兵行列穿过了村子。
后来得知,那是国民党旗下的精锐部队,51师三团。
张大妮当时正抱着年仅三个月大的女儿准备外出,却目睹那些身负重任的人开始忙碌地架起锅灶准备做饭。
村子里有一口清澈的水井,以及充足的粮食和咸盐。
张大妮本想过去看看部队的餐食情况,刚走到门口,一个胖胖的少校军官带着五六个士兵将门口堵住了。
刘汉山和刘麦囤都不在家,家里只剩几个女人。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军队的行动如同风向标,预示着风雨的来临。
少校身着军装,肩上的星星在阳光下闪烁,他的眼神坚定,语气中透露出不容商量的决心。
&0t;我们部队需要征用粮食,这是为了国家的安危,为了我们的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请你理解并配合,尽快将家中的米面拿出来。
&0t;他的话语掷地有声,每一个字都像一块石头,砸在了平静的湖面上,激起层层涟漪。
张大妮却有着出常人的胆识和智慧。
她见过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