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大水冲了龙王庙(1 / 3)
刘汉山带着邵大个去冀鲁豫边区送军粮,五挂马车拉的几千斤白面绿豆玉米面,还有药材布匹和猪羊肉。
兰封县北边的考城县就是边区地界,边区政府设在河东东明。
刘汉山就是一杆旗,名字是铁打的招牌,无论是考城县兰封县东明县,这些地域里的老抬地痞流氓闻之噤声,见着低眉,只要说是刘大英雄来了,坏人心里打颤,以为是来找他算账。
好人心里高兴,他们有了靠山。
刘汉山坚信一路畅通无阻,无人敢拦路。
他和邵大个一前一后押车,带着粮食布匹。
没想到,没进考城县,就被几十个穿五颜六色服装的男女端枪围住了。
“我们是考城县抗日游击队,你们马上缴械投诚。”
一个30多岁的中年男人,穿一身灰布棉衫,头上戴一顶八路帽。
刚才刘汉山还在琢磨,是谁这么大的胆子,敢拦路抢我的马车。
一听说是考城县抗日游击队,心里落下一块石头。
“原来是自己人。”
再看那中年男人,更是哑然失笑。
竟是兰封县保安团的副官王如意。
王如意现在是考城县抗日游击队大队长,和庞媛媛一样的职位。
他看是刘汉山和邵大个,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这两人不好惹。
以前两次打交道,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刘管家,来就来吧,还带这么厚重的礼物?”
王如意故意开玩笑,给自己壮胆。
“这是兰封县支援抗日队伍的军需物资。”
刘汉山不卑不亢。
“既然是给抗日队伍的物资,我们收了就是,你们办完差事回家吧。”
刘汉山刚想应承下来,立马感到不对劲。
考城县游击队和兰封县游击队是一家人,兄弟单位,都是八路的队伍,把军用物资交给他们,有点不放心。
亲兄弟,明算账。
这样稀里糊涂给他们,以后算谁的,说不清。
且不说以小人之心怀疑他们截留,就是他们送到八路军总部,凭王如意的为人,他们不会说是兰封县游击队送来的物资,一定会把功劳记在自己头上,瞒天过海,偷梁换柱,自己几个月不是白忙活了。
他告诉王如意,兰封县县委书记张德祥一再嘱咐,要把这批物资送给边区政府,亲手送给杨司令。
就不劳你们的大驾,我们自己辛苦跑一趟算了。
刘汉山当时没有意识到王如意和张德祥之间的恩怨,当年王如意办事不力,张德祥一脚把他踢走,断掉王如意的后路,至今对张德祥一肚子不满。
他不说张德祥还好商量,一说是张德祥,心里长满嫉妒恨。
“回去告诉你们那位骚虎头张书记,就说这批物资归我们考城县了,我们代替他送给杨司令。”
王如意指挥人牵马赶车,刘汉山一把抓住头车马笼头,对王如意说,兄弟,我们都是八路军游击队,咱亲兄弟明算账,丑话说在前面,这些物资是我们兰封县募捐来的,要亲手送到八路军手上。
你从我们手里劫走送过去,算是你们考城的,还是算我们兰封县的。
这是笔糊涂账,说不清,道不明。
还是我们亲自跑一趟,不劳你的大驾了。
两人僵持不下,最后折中,让刘汉山和送粮的队伍住下,请示上级处理。
王如意摆手,指挥手下,连人带车赶进附近一个院落。
刘汉山没有和他们较劲儿,都是八路的事儿,没必要拼命。
在考城县委,刘汉山遇到另外一个熟人,张德祥当县长时的师爷余华嵘。
当年余华嵘和张德祥在土山寨当老抬,两人因分赃不均,政见不合而分手。
余华嵘净身出户,历经几次周折,最后在八路军部队站稳脚跟,当了团长。
没想到,张德祥后来也来到这个部队,当了他的副职。
两人倒是抛弃前嫌,携手合作,将团长挤走,一个当团长,一个当政委。
合作不到一年,两人又不知何因开始内讧,差点开枪夺命。
上级领导各打五十大板,将他们调离岗位,分别到兰封和考城任职。
余华嵘对张德祥更是满肚子意见。
他直言不讳地对刘汉山说:“张德祥欠我的东西多了,这点物资折算成大洋,只能算个零头。”
刘汉山知道胳膊扭不过大腿,抱着好汉不吃眼前亏的态度,将这批军用物资交给考城县委。
自己带人马回家交差。
余华嵘他让手下直接将白面卸车藏进库房,牛羊肉吃了,药品布匹拉到集市上卖掉。
以考城县委的名义,将三车杂粮面送到部队。
边区政府还特别通令表彰了余华嵘,说考城县委募捐征粮积极主动,措施得力,成效明显,其他县委向考城学习云云。
张德祥听完刘汉山说了事情的经过,跳起脚直骂余华嵘和王如意忘恩负义,不该这样踩着别人肩膀捞取名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