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十三经历深夜来访(1 / 2)

加入书签

而薛雅的鸣器特性——能够保存灵魂。

即使宿主在现实中死亡,也有机会在她的鸣器空间中寻找复活的方法。

科学在不断展,鸣器的研究也必将走向体系化。

现在看似不可能突破的限制,未来很可能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被一一攻克。

即便薛雅的鸣器目前还不能保护非宿主的灵魂,但谁又能保证将来不会实现这个功能呢?

刘长安的指尖轻轻敲击着床沿。

除了鸣器本身的互补性,薛雅背后还有一个他急需的优势——人脉和资源。

作为一个刚刚觉醒鸣器能力的普通人,刘长安最缺乏的就是这些。

而薛雅的家族在商界深耕多年,积累了深厚的人脉网络和资源渠道。

这些正是他在这个世界立足和展所急需的支撑。

最后,他想起了薛雅对待王晓丹母亲的态度。

明明可以安排护工照顾,她却选择亲自陪伴在老人身边。

这份重情重义的性格,既让人感动,也……可以被利用。

刘长安从不认为自己是个要脸面的人。

当初夫子问他愿不愿拜入门下时,他毫不犹豫就跪下了,跪得干脆利落,生怕夫子反悔。

在生存面前,尊严从来都是奢侈品。

夜深人静,刘长安闭目沉思。

如果没有玉陀寺里那个为他挡下子弹的白裙女孩;如果没有敲钟人赠予的圣阶鸣器;如果此刻他不是深陷在夫子、教庭和那些皇兄们编织的旋涡中,让每个靠近他的人都可能遭遇不测……

或许在另一个平行时空里,若是能偶然结识那位千金大小姐,他一定会试着追求她。

若能成功,就算是入赘又何妨?

毕竟,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万一,她“眼瞎”

呢?

关于尊严,他早在十三岁那年就有了深刻的理解。

那年外婆去世,留给他的钱所剩无几。

他宁愿饿着肚子,也不愿向那对早已抛弃他的父母求助。

但学费要交,饭也要吃。

他走遍了平山县城的每一条商业街,挨家挨户地问饭店需不需要帮工。

可没有人愿意雇佣一个十三岁的孩子。

夜晚,他睡在公园长椅上,蚊虫叮咬得他无法入眠。

天还没亮,他看见一家早餐店开了门,鼓起勇气走进去,只说了一句话:

"

您这儿招帮工吗?我是个孤儿,不要工钱,管口饭吃就行。

"

老板收留了他。

见他干活勤快——客人一走就及时收拾桌子,眼里有活——不仅每天管他三顿饭,还额外给他三十块钱,日结。

下午,他又找到一家烧烤店,用同样的话术说服了老板。

从晚上六点干到收摊,每天五十块。

睡在哪里?

县城边上有片棉田,农民们原来种西瓜时搭了看瓜的竹棚,今年改种棉花后还没拆。

那里成了他的"

家"

其实烧烤店的椅子拼一拼也能睡,但他没有手机,扫不了共享单车。

为了在凌晨四点前赶到早餐店,他只能步行。

那个竹棚,正好在早餐店和烧烤店的中间。

凌晨五点的早餐店里,翻煎包时热油溅到手背上,烫出一串水泡。

他咬着牙不敢吭声,怕老板让他休息,更怕失去这份工作。

晚上十一点的烧烤店,强忍着恶心,用抹布清理醉汉的呕吐物。

刺鼻的气味让他胃里翻江倒海,但他不能停。

那个时候,谁会跟他谈尊严?

夜色中,刘长安的唇角牵起一抹复杂的弧度。

他是不幸的,生在那样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可他又是幸运的——在外婆的言传身教下,他懂得了人穷志不短的道理。

即便在最困顿的时候,他也从未动过投机取巧、作奸犯科的念头。

在他最需要栖身之所时,方姨出现了。

她不仅减免了他的房租,更给了他一个家的温暖。

聪明懂事的彤彤,从来不会让他多操心。

在外婆离世后,是这对母女用善意填补了他心中亲情的空缺。

今天下午的试探,三人的反应完全在他的预料之中:

薛雅——这位跨国集团的继承人,天生就握着选择的权利。

她有着拒绝的底气和自由,因此对刘长安提出的公司制构想,虽有兴趣却并不热切。

参与与否,于她而言不过是人生众多选项中的一个,无关痛痒。

孙有才——来自普通工薪家庭的他,自新闻布会,站在夫子身边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带着整个家族实现了阶级的跨越。

他要的是稳扎稳打,宁可少做,也绝不能犯错。

只要守住现有的成果,对他而言就是胜利。

赵世玉——出身高干家庭的他,眼界开阔,深谙投资之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