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6o3 曹操 身为参赛者的我兼职裁判(1 / 2)

加入书签

当然,曹操与王猛都知道袁绍不会坐视刘曹联盟成型。

他俩猜测袁绍会出手搅局,要么指责曹操伪造衣带诏,亦或者抛出其他名目刁钻的计策。

但平心而论,以袁绍帐下谋士的水准,想要在计谋上胜过曹操,可能性微乎其微。

如此一来,留给袁绍的实则只剩一条路:暂时搁置攻略河南的计划,遵衣带诏之命调兵司隶,而这正中曹操下怀。

他能借此获得一段不短的喘息期,用以休养生息,为后续对峙做更充分的准备。

更进一步,诸侯联盟讨伐李唐期间,曹操若是运作得当,说不定还能隔岸观火,坐看袁绍、李世民这两大势力厮杀,坐收渔翁之利。

以上,即为郭嘉言“兖州暂安”

的深层原因。

可郭嘉说完,曹操脸上非但没有半分得偿所愿的喜色,反而笼着一层化不开的惆怅,甚至可以用伤心欲绝来形容。

郭嘉身为曹操最倚重的谋士之一,虽未参与衣带诏计策的初始谋划,却全程跟进了执行环节。

他心中清楚,曹操为这封衣带诏布下了数不胜数的暗棋。

此次派往长安的使者,不过是去完成最后的收尾工作。

正因如此,郭嘉起初猜测,或许是曹操早有把握能拿到诏书,如今事成反倒没了期待感,才兴致不高。

可转念一想,即便兴致寡淡,也不该是这般伤心欲绝的模样,便开口询问曹操伤心的缘由。

曹操一声长叹,语气怅然:“景略设下计策,欲诱使刘备伐我,而计策中需一人投敌做间谍。”

“我问他打算派谁去执行这个任务,他却说无需特意派人,只需在议事时演一场戏就行。”

(表演即为章536中王猛建议曹操结盟李世民的内容)

“我素来信服景略的才智,对他的安排十分放心。

当时心想他大概是怀疑我帐下藏了卧底,想借这场戏来试探,便没多问,直接答应了。”

“谁料,竟是公台弃我而去!”

曹操说着,大手按在胸膛上,声音中添了几分痛惜:“若是公台能去而复返,操弃了这衣带诏又有何妨?”

郭嘉听罢,眼神中充满了纠结,良久后才下定决心,缓缓说道:“明公,恕嘉直言,陈宫恐怕早有弃君而去之意。”

“其于兖州名望甚高,兼与张邈等名士交情甚好,又曾救明公之性命,万一日后叛乱,咱们杀他也不是,不杀他也不是。”

陈宫与张邈等名士交情好,叛乱那么大的事情肯定会联络这些人。

到时候救命恩人+一干名士站到了曹操的对立面,郭嘉不觉得曹操打不过他们,只是战后难以处理。

不杀,威望何在?杀了,名声扫地。

一根筋变两头堵了属于是。

但郭嘉不知道的是,历史上曹操直接把张邈三族,连带着雍丘城一起屠了。

“陈宫曾救明公之性命,咱们也不好处理掉他。”

“借此机会将之逼走,倒也算是清除了隐患。

王景略用心深远,明公合该嘉奖之。”

曹操缓缓垂下手臂,忽然又笑了:“好在奉孝并未弃操而去。

若是奉孝走了,操只怕要痛不欲生咯!”

两人相视大笑。

郭嘉说道:“明公宜将衣带诏内容告知曹仁,令其早做准备。”

曹操当即依言提笔,写就一封信。

信中勒令曹仁散播衣带诏内容,以彰显己方与皇帝亲近,好占据大义,瓦解刘军军心。

另一方面,又是方便时机成熟时亮出衣带诏,从法理上压制刘备。

而这,即为王猛计策的另一深意。

要知道,刘备的势力三面合围曹操,且占据的全是战略要地,尤其是扼守兖州北门的泰山郡,让曹操如芒在背。

即便日后为对抗袁绍需与刘备结盟,王猛也不肯将这般关键之地留在刘备手中。

因此,王猛计划的是,在与袁绍联手前,先与刘备开战,向北夺取泰山郡,向南攻略汝南、沛国,以此摆脱刘备的包围。

曹操也依此部署,令曹仁、白起分别领兵,开赴南北两地备战。

届时,若战事顺利拿下两地,便立刻亮出衣带诏,以“奉旨调度”

之名逼迫刘备出兵对付李世民或袁绍,不对自己做出反击。

即便战事不顺未能得手,也可亮出衣带诏,阻止刘备进一步蚕食兖、豫二州。

这也就意味着,这场仗打不打、怎么打,完全由曹操决定。

进可攻,退可守。

拿运动会作类比,现代赛事即便有偏私,顶破天也不过是裁判给本国人打不符实际的高分,而曹操的操作无异于运动员刚比完赛,转身直接坐到裁判席上给自己、对手打分,连表面的规则都不用顾及了。

王猛布局之巧妙,至今仍令曹操啧啧称奇。

至于在长安苦苦等待诸侯联军的刘肇,他早抛之脑后了。

现在他缺的只有时间,整顿内政、练兵备战的时间。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