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机甲的创造(2 / 3)
八种金属元素加上牛筋,用特殊配方製造出来的。
曹修用这个技术做辅助假肢的“筋骨”,最后再套上鈦合金外壳,既轻便又耐用,他拍拍胸脯说没问题。
至於最先进的是什么嗯,还是科幻,齐木的外骨骼辅助装甲。
不过过年的时候,曹修去报导领到了一些文件,才知道世上其实有这种机甲宝贝。
但咱们这个新国家太落后了,虽然有些高层听说了,可科技水平不够,也不敢硬上项目。
既然这东西已经出现了,曹修也不怕自己捣鼓出类似的来。
保护大嫂可是你的责任。
至於易慕巴的身体参数,曹修闭著眼睛都清楚得很,根本不用再测一遍。
当年的那个梦,每一个细节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回来之后,我忍不住就想去寻找“变化”。
曹修特別有信心。
最早提到外骨骼的记录,是在某年的专利里。
有人想在人身上装个机械结构,好让人跑得快跳得高。
德军的“浮士德”在年首次出现在比利时战场。
它披著装甲,像动物一样四肢爬行,被称为有腿的。
后来为了对付浮士德,盟军的工程师搞出了巨猿。
在芬兰湾的那场战斗中,白描巨猿一举成名。
年,德国的“黑光”能源项目取得了大进展,这让科学家们赶紧加紧设计製造一种终极战斗机“黑方碑”,用来应对所谓的“末日战爭”。
有叄份“黑光”能量的设计图纸,而黑方碑的设计图比“黑光”多了將近一半,这是因为操控黑方碑的士兵需要穿一种机甲,提升他们的力量、耐力,还有射击和操作的精准度。
曹修拿走了林萧的外骨骼装备,用这个辅助机甲来操作黑平板。
有时候,曹修翻看来自德国黑科技的资料时,总觉得自己像是在参观外星的科幻科技。
把机甲里的传感器拿出来。
现在美苏是两大巨头。
从二战结束到上世纪年代初,在曹修的印象里,这些国家都在忙活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却忽视了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结果搞得自己像是“脑袋聪明但耳朵眼睛不灵”的样子。
这期间,全球的传感器行业都不太景气。
直到世纪年代中期,这些国家才真正重视起传感器,把它当成影响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技术,纳入了长远规划和重点项目。
那时的传感器还只是第一代结构传感器。
不过在曹修所掌握的德国黑科技里,这种机甲的传感器已经有了成熟的第二代技术,传感器和后续电路已经整合在一起。
这简直不可思议。
德国当年究竟有什么样的科学家和技术呢
现在这些科学家,一部分核心精英已经去了內心世界,剩下表面的研究人员也被和瓜分了。
嗯,二大爷通过系统意外得到了科技核心。
其中最值钱的一个,是在机甲头盔设计中已经隱约出现了用微型计算机实现检测技术的趋势。
结合曹修掌握的技术,只要把这两样东西集成在一个晶片上,那就是妥妥的第叄代智能传感器。
当然,严格来说只能算是第叄代传感器,因为它的检测、自我诊断、处理数据以及適应外界信息的能力还不太成熟。
最后的生活条件限制了曹修製作钢铁侠盔甲的能力,所以这事突然在年出现了。
这让他有点措手不及。
但他心里也隱隱有种衝动。
装甲材料这玩意,不管是金鈦合金还是埃德尔曼合金配方,早就已经被攻克了,也都打胜仗了。
有机装甲加上智能传感器,要是空气动力学设计再搞点零食的话,第二代也不是不行。
可现在咱们缺的就是能源技术。
不过冷聚变这东西,那得是很多年以后的事了,目前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曹修自己也没想到,在二战之后的年代里,还能在科技上偷懒一下。
这事没法讲道理。
古代人没经歷过这些。
凡事都有原因,没有风哪会有浪呢
上辈子总觉得那些阴谋论者是瞎怎么呼,可现在一看,有些地方確实有点夸张,但有些地方还真是对的。
二战后德国科学家神秘消失,直接让科技倒退了一百多年。
连科技的基础都快被打散了,各种断层满天飞。
接下来的这些年,与其说是止步不前,倒不如说是拼命去填补那些科技断层。
林萧的机甲就是在曹修感嘆科技短缺的时候弄出来的。
整个机甲分叄部分。
脚上的靴子用了踏步设计,摺叠后能通过膝盖拉起来,变成大腿的一部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