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加场(1 / 2)

加入书签

与进入主竞赛单元的长片不同,短片是没有场刊评分的。

所以关注短片的媒体也相应少很多。

这事儿有好有坏——好处是,像郑钱这样,稍微运作一下,有聋哑机构与公益团体发声后,《沉默的孩子》的名气很容易就在其他短片之中脱颖而出了;坏处是,就像尼尔杨的那篇文章,讚美声音变大的同时,刺耳的声音也跟著响亮了许多。

除此之外,在最终结果出来之前,入围者很难及时获得舆论反馈,知道自己的作品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虽然一直以来都有人说场刊评分只有象徵意义,更多反应影评人或者舆论的偏好,而非评审团的决策依据,但事实上,大部分时候,场刊评分高的电影,都会获得一个不错的结果。

心里没底的感觉是非常糟糕的。

“——你要对自己的作品多一点信心。”

夏安显然察觉到年轻导演若有若无的焦躁情绪,安慰道:“现在电影节上,最受关注的短片就是『她』合集里的几部片子了……很多观眾都在买候补票,听说组委会那边已经打算加场了,在没有场刊评分的时候,这就代表我们在场刊获得了高分。”

或许因为『她』主题的短片合集异常契合这届电影节的气质;或许因为蒂尔达斯文顿悄悄看过后私下评价不错;或许与郑钱在场外运作有关。

总之,『她』主题的短片合集在首映之后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

这种四部短片捆绑起来在气势与舆论上暴打其他短片的情况,电影节极少出现。而几部短片的导演与製片方们也非常有默契,並未自相残杀,只是分散在各个导演论坛与观眾见面会上,一起努力推广著『她』合集。

推广的著力点,还是落在排片上。

在柏林,短片单元的排片完全由电影节组委会决定,统一安排放映时间与场地,製片方是无法干预的。很多短片都只有一次官方放映的机会。

想要加场,要么口碑反馈极好,有观眾需求,组委会可能主动加场;要么提前关注电影节有没有设置相关社会议题单元,尝试申请额外场次;要么通过ef(欧洲电影市场)提交自主加场的申请——最后一种情况,即便通过申请,还需要製片方承担部分场租费用。

郑钱自然早早给《沉默的孩子》提交了加场申请,问题是,在柏林电影节期间,有限的屏幕与放映时间早已经被长片们瓜分殆尽,留给短片的机会寥寥无几。

尤其在短片单元短暂的运作窗口期內,恰逢电影节其他诸多单元与论坛一窝蜂举办的时间,想要抢到加场的机会就更小了。

“——確定吗”

听到有可能获得组委会的主动加场,郑钱顿时感到一丝惊喜。

夏安看了栗娜一眼。

栗娜把手中的笔记本电脑推到郑钱面前,简单解释道:“——这种事情,不可能十分確定。这条消息我们是在《variety》的电影节特刊上看到的,有评论家呼吁提高『她』合集的排片……另外,《s ternational》的『short fils』专栏也提到了『她』合集加场的可能性……这几本大杂誌的编辑们在电影节上的关係千丝万缕,不大可能信口开河。”

郑钱刚刚升起的一丝惊喜再次落了下去。

他瞥了一眼栗娜打开的那张网页,密密麻麻的英文字母让人心烦。他摇著头,嘆了一小口气,把电脑推了回去,稍停片刻,反问道:“——找到联合放映的机会了吗”

夏安苦笑了一下。

“——我们跟其他长片的出品方没有交集,唯一有点关係的《梅兰芳》,要到十號晚上才首映,对短片单元来说实在是太晚了。”

这是婉拒的说法。

也就是联合放映没什么机会嘍

再次受到这个小小的打击后,郑钱反而没了之前的失落感,看开了许多:“——没关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说不定没了联合放映的机会,就能拿到加场的机会呢!”

说这话时,他自己都没多少信心。

只是安慰的给下属打气。

但现实就是这么有趣,隔天一早,郑钱就收到接二连三的好消息——先是电影节组委会通知《沉默》剧组,『她』合集获得了加场机会,这次展映后几位导演要现场参加与观眾及媒体的互动;紧接著,ef也通过了《沉默》的加场申请,给了一个两部长片之间的午间场,虽有些鸡肋,但聊胜於无。

一时间,大猫小猫三两只的《沉默》剧组像陀螺一样忙碌起来。

郑钱把ef给的午间场確定为『私人放映』的场次,夏安联繫了电影节的媒体中心,將午间场的一半座位给了媒体与影评人们;卡尔负责联繫dcg和柏林特教中心,將另一半座位给了柏林的聋哑儿童。

至於栗娜,要做的事情就更多了——除了应付接二连三找上门的片商、收集整理《沉默》舆情之外,她还要补充电影院的各种宣传物料,给记者们准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