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故技重施,还施彼身(2 / 3)

加入书签

三平握茶杯的手微微一顿,眉头皱了一下:“首映礼明天就办,今天才来打招呼沈善登那边已经回绝了”

这不是疑问,而是断定。

若非沈小登早已明确拒绝,陈克辛不至于在这个时间点,找到他这个层面来迂回施压。

廖云点了点头:“沈导那边回复得很客气,说是闭关创作新戏,实在抽不开身。不过,吴京会代表他们那边过去捧场。”

“吴京。”韩三平念了一声这个名字,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

吴京现在声势正旺,是《督公》灵魂人物之一,已经向外界放出要执导《嘉靖》个人电影的消息。

韩三平更清楚,沈善登对吴京的安排绝不只是一部电影,而是有着完整计划。

韩三平有时候反思自己,他似乎有那么一点,不如小登那么会带兵

韩三平赶紧打消这个不自信的念头。

他有闯将在手,兵有的是!

吴京出席,分量不轻了,而且之前也在港圈混过,都是熟人。

但显然,陈克辛要的不是吴京,而是沈善登本身这个名字所带来的巨大热度和话题效应。

“他怎么说”韩三平放下茶杯,身体向后靠在宽大的椅背上。

廖云如实汇报:“陈导的意思,《投名状》的营销点,一个是兄弟情,另一个就是想主打真实历史感。”

“他们可能是想借一借《督公》掀起的这股历史动作片热潮,延续一下热度。”

办公室里安静了片刻。

只有窗外的零星车声隐约传来。

韩三平愣了一下,问了一个问题:“廖云,你觉得,《投名状》和《督公》,有可比性吗”

廖云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一丝苦笑。

这个问题,不好答,但又不能不答。

他谨慎地选择着词汇:“从类型上看,都是古装大片。但,内核完全不同。《投名状》是一个黑暗的、关于背叛与欲望的隐喻。”

“而《督公》.”他顿了顿,语气不自觉地带上复杂:“是正大光明,是家国情怀,是英雄叙事,阳光底下挥洒热血。”

廖云又从市场角度补充:“动作设计上,《督公》是开了先河的,武道具象化,干净利落,力量感十足,观众看得爽快。”

“《投名状》,更追求一种写实的残酷感,打起来可能,没那么好看。”

作为中影的核心成员,廖云自然是看过《投名状》成片的。

平心而论,和《督公》相比是一坨。

陈克辛拍艺术片还是有水准的,但《投名状》太拧巴了,艺术和商业两不沾。

光名字,一听就是怨气滔天,再加上要捞钱.

和《督公》这么一部现象级的、重新定义了观众口味的怪物,真的没有可比性。

真实的打斗韩三平摇了摇头,他一想起视察《投名状》剧组的事就来气。

已经提醒了让陈克辛注意吃相,谁知道依然我行我素,早知道.

廖云站在中影的立场道:“韩董,《投名状》的投资额很大,海外版权卖得也一般,国内票房压力不小。”

“如果沈导能露面站台,哪怕只是露个脸,对前期热度和媒体关注度,肯定会有一个很大的拉升。从集团的利益出发.”

韩三平抬手,止住了他的话头。

廖云的心思他明白,作为掌舵人,他更需要权衡全局。

但是在他看来,这个大局没有沈善登的信任重要。

韩三平是很清楚小登的性格,想他都着了道,不止一次。

如今《督公》大势已成,沈善登又要着手喜剧,还要捧吴京。

韩三平已经不担心沈善登重复小钢炮的老路,而是担心沈善登抛下他自己跑。

话锋一转,韩三平问起了另一件事。

“上次敲打之后,陈克辛,还有吴宇森那边,最近怎么样还安分吗”

廖云立刻收敛心神,正色道:“表面上看,都非常老实。陈导这边把钱交了,专心跑《投名状》的宣传,姿态放得很低。”

“吴导那边在《赤壁》剧组也是铆足了劲,进度追得很快,效率比以前高了不少,也没再听到什么怨言。”

“暗中呢”韩三平追问,目光如炬:“有没有阳奉阴违或者通过别的渠道发泄不满”

廖云仔细回想了一下近期各方面的汇报,肯定地摇头:“没有。至少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没有。他们似乎,真的被你之前的表态震慑住了。”

听到这个答案,韩三平非但没有露出欣慰的神色,反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这就,老实了

早知道!

早该硬了!

韩三平想起之前,好言好语地沟通,摆事实讲道理,甚至给予资源倾斜,希望这些来自港岛的大导演们能更接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