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四等人(1 / 2)

加入书签

李潮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双手抱拳躬身回话:

“回定北侯的话,便是当年老宗元帅收复北疆、威震草原时,也未曾筹建过这般庞大的舰队!

末将自幼在闽州水师摸爬滚打,只能以闽州镇海卫的编制为参考估算——要撑起六倍海军规模,还得一次性投送十个卫的兵力;

必须按最高规格的大海船来算,沙船、内河船根本撑不起这担子!”

他直起身语放缓,一字一句报出精确到两的数字:

“大型运兵船按最大载量算,最多塞三百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再加上他们的盔甲、武器和随身干粮,每艘船至少得配一百名水手——舵手、帆缆手、碇手、了望手;

要是大型远洋战船,光操作风帆、操控船舵,再加上维护床上的重弩武器等参与跳帮作战,水手就得一百五十人往上,不能少!”

“单说粮草和马匹运输,”

李潮顿了顿“五万大军,一天就得消耗上千石粮食,还有战马的草料——全部加起来至少得二百艘大型运兵船才够装!

这种能远洋航线的运兵船的成本价不低于四千两白银,这还是自己采买木料、直接招募工匠的实价!

要是走朝廷工部的流程,报价能涨到五万两!”

“战船的开销更吓人,”

他咽了口唾沫,语气里满是咋舌,“至少得八十艘战船护航,艘战船的成本价不低于八千两,工部核价能飙到十二万两!

末将粗略算下,光把这些船造出来,再配齐武器装备人员,就得千万两白银打底;

往后每年的保养维护,修补被海水泡烂的船板、更换被风吹破的风帆,费用也得二百万两往上,!”

“嘶——”

韩仙倒吸一口凉气,“海军竟这么烧钱?

咱们陆军计划明年扩军十二万,半数都是骑兵,一年军饷也就三百一十万两!

这养船的开销,比养兵还贵?”

李潮转向韩仙,语气带着几分无奈的解释:“回韩指挥,海中的战船和黄河、长江里的漕船、渡船完全是两码事!

大型海船吃水深,压根不能随便搁在浅滩上,得有专门挖凿的深水港口,还得用青石加固码头,不然船底一磕容易磕断龙骨;

海水里的藤壶、海螺这些玩意儿会牢牢粘在船底,时间长了能把船板蛀出窟窿;

每次远航回来都得把船拖上岸检修,严重时还得整块更换被蛀坏的船板,那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他叹了口气,眼神里满是惋惜,像是在心疼那些浪费的木料:“而且造海船用的木料也不便宜,得用楠木、杉木、铁力木这些耐海水腐蚀的硬木;

普通松木泡在海水里,半年就烂透了!

可这些硬木都长在闽州内陆的深山里,得靠人力砍倒,再用牛车、马车拉到海边,翻山越岭的,光运费就不是小数目!

现在的闽州根本没有几家能造大型战船的船厂——

工部的船厂早就入不敷出,工匠十不存一,剩下的要么转行做了家具木匠,要么去造小渔船混口饭吃;

私人作坊只造普通商船,便宜,用不上造大海船的手艺,也没那本钱垫资!”

张克指尖在桌案上轻轻轻点,目光落在地图上标注“闽州”

的位置,缓缓点头道:

“这么说,如果我们要造远洋舰队,就必须在闽州重新建一批大造船厂,直接买还买不到?”

“正是如此!”

李潮躬身应道,头埋得更低了,“把几十万人从闽州迁到燕州造船,根本不现实,一来闽人故土难离,世代靠海吃饭,祖坟都在海边,谁愿意背井离乡?

二来咱们现有的船只运力也跟不上!

现在燕山军的船,大多是平底漕船,只能沿着天津卫渤海湾的浅海走海岸线,靠着近海的岛屿避风;

真要从天津卫南下到闽州,得穿越大片外海,那些平底漕船遇着大风浪就得翻船;

只有少数福船、广船,吃水深、船身稳,还能勉强走一趟,可数量太少了!”

戚光耀接过话头,语气带着几分无奈的苦笑:“我们收编的这支船队,本就是为了在渤海湾作战、运输粮食准备的,远海航行能力基本等于没有!

收编之后,我虽在天津卫建了临时船厂,安排工匠把存储的木料加工成相对适合远海航行的福船、广船!

不过材料也有限,到明年顶多能多造十几艘,离兄长想要的规模,差着十万八千里!”

张克点头,语气平静却带着几分了然,像是早料到这结果:

收缴的原定北军天津卫船队,本就是在燕州的运河里跑惯了的‘河鸭子’,设计初衷就是守住渤海湾,压根没考虑过远洋作战!

你看它们的船型——平底宽身,是为了适应运河的浅水环境,怕搁浅;

材料用的是普通松木,经不起海水长期浸泡;

他揉了揉眉心,指腹按在太阳穴上,只觉搞远洋海军比打东狄还费劲——

自己的系统里偏偏没有战船可买,木材、物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