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材料革命(1 / 2)
燕京,这座饱经战火与劫难的北方雄城,在初冬的细雪中艰难地喘息着;
同时也显露出一种被强力意志重新塑造后的、略显生硬却秩序井然的活力。
市政署内的一处不起眼院落,如今是燕山军总参谋长兼情报总局局长吴启处理机要事务的所在。
哪怕张克本人不在他也把中央的院落空出来了。
屋内炭火烧得正旺,驱散着北地的严寒。
吴启坐在一张堆满了各类文书、舆图的宽大书案后,指尖正无意识地摸索着一份刚刚由秘密渠道送达的加密情报。
他眉头微蹙,脸上带着一丝罕见的困惑。
内容是耿忠明传来的关于一伙自称“扶桑人”
的神秘势力;
意图以五千两黄金的天价,购买燕山军核心军备的样品与图纸,特别是那令人生畏的燕山弩炮(扶桑人称之为马车床弩)。
“扶桑?什么鬼地方?”
吴启低声咀嚼着这个明显陌生的名词,他起身走到一旁巨大的书架前,翻找了一会儿;
才从一堆地理志和旧时海防图册中,确认了这所谓的“扶桑”
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
那似乎是远在海外,位于高丽以东的四个岛屿;
“远在千里之外,东海上的一个岛国…百年前还跟咱们打过仗,后来被神宗皇帝给禁了…”
吴启摸着下巴,重新坐回椅子上,看着情报上“欲求燕山军装备样品及图纸,尤重马车床弩”
的字样,感到有些匪夷所思,“一群矮子,隔着茫茫大海,搞咱们的装备干嘛?
就算给了他们,他们没有材料仿不了呀?”
作为燕山军的总参谋长和情报反谍“大管家”
,吴启太清楚己方的优势所在了。
燕山军的装备优势,绝不仅仅在于那些精巧的设计图纸。
最大的、旁人根本无法模仿的优势,在于材料,以及那套由张克一手推动、近乎越时代的“工业化”
集中流水线生产模式。
统一的度量衡、严格到苛刻的品控、分工明确的工科生产效率…还有,张克那神秘莫测的“天赐”
神迹,总能搞到一些不属于这片大陆的特殊材料。
图纸?
就算白送给别人,没有合适的材料和工艺,也根本造不出能用的东西。
就以对方最感兴趣的燕山弩炮为例。
其最核心的金属部件——精密弩机、高强度扳机、耐磨损的轴承、承受巨力的绞盘齿轮、确保结构稳固的特制螺栓…
使用的都是掺入这个时代炼不出的钨合金钢,其强度、韧性和耐磨性远这个时代的普通生铁和熟铁。
用普通材料替代?
根本承受不了射时巨大的压力和反复形变,要么直接崩碎,要么被压迫到形变失效。
更不用说那套复杂的齿轮传动系统、以及利用了水银配重来实现快稳定瞄准和减震的液压射平台…
其设计原理就足以让这个时代最顶尖的工匠挠破头。
没有相应的材料学和基础物理学支撑,这其中涉及的材料工艺和加工精度,对于还处于手工业作坊阶段的势力来说,无异于天书。
这就好比石器时代的部落拿到了燧枪的图纸,他们连最基础的冶铁技术都未曾掌握,又能造出什么?
从古至今,武器装备的跃迁无不伴随着材料的革命:
喷气动机替代活塞动机,依赖的是能承受极端高温的合金;
隐身飞机的出现,离不开能吸收雷达波的复合材料;
高音武器的探索,瓶颈在于能抵抗数千度高温的特殊陶瓷…道理是相通的。
石器->青铜->铁器->钢材……材料,始终是制约武器科技展的最硬门槛。
吴启又不是没“卖”
过燕山军的装备图纸,他本人就曾用经过“加工处理”
、关键参数和材料标注都被修改过的武器图纸;
成功敲诈过伪燕政权,直到伪燕灭亡,对方连一台能看的原型机都没能搞出来。
“想不通…”
吴启摇了摇头,决定不再浪费脑细胞,“反正,鱼饵已经撒下去了,等鱼咬钩,抓起来用‘大记忆恢复术’好好招待一番,自然什么都清楚了。”
在他的逻辑里,凡是来打探燕山军核心装备情报的,统一视为敌人处理。
他提起笔,迅写了一封回信。
指令清晰而冷酷:
同意交易,但要拖延时间,至少半个月后再交货,避免对方起疑。
利用这段时间,密切监视对方在燕州的动向,摸清其人员、落脚点及可能的其他意图。
图纸无需他这个外行伪造,直接联系真定府的孙长清军师,让人去领取他存放在真定府的“备用钓鱼图纸”
(那本就是为这种情况准备的、看似真实则关键参数和材料要求被篡改过的版本)。
装备样品同样去孙长清处登记领取,燕山军装备的秘密在材料不在设计,无所谓,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