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 陇中(1 / 2)

加入书签

    到了陇中州府,知州魏昌茂早已带着一众官员等候在城门口。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官服,看到马车队,眼眶瞬间通红。待车队挺稳,刘执徐搭着赵玉琸的手下了马车。

    魏昌茂快步上前,一把抓住刘执徐的手,声音哽咽:“刘大人,您可算来了!再晚来几日,陇中百姓......百姓们就真的撑不住了!”

    刘执徐拍了拍他的手背,沉声道:“魏知州,辛苦你了。先带我们去粮仓与粥棚,其他事,稍后再说。”

    魏昌茂连忙点头,引着他们前往城内的粥棚。粥棚外早已排起了长队,百姓们手里拿着破旧的陶碗、竹筒,甚至还有用树叶拼接的容器,眼神中满是期盼。赵玉琸没有片刻停留,衣衫都没来得及换,就进入粥棚,拿起勺子,亲自为百姓盛粥。

    他将一碗热粥递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手中,老人捧着破碗就囫囵吞枣地举着碗下咽。

    “老人家,慢点喝,不够还有。”赵玉琸又拿起一个窝头,塞到老者身边的孩童手里。

    孩童接过窝头,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噎得直翻白眼,老者连忙去拍孩童的后背,又用袖口擦了擦眼泪。

    刘执徐看着这一幕,眼中对赵玉琸的认可多了几分。他转身对魏昌茂说:“城外再增设五个粥棚,按‘一人一碗粥、一个窝头’的标准发放,每日辰时、午时、申时各发放一次。另外,派官员登记流民信息,将他们按村落集中安置,避免分散管理导致混乱。”

    接下来的十日,赵玉琸几乎忙得脚不沾地。白天,他在粥棚施粥,倾听百姓的诉求,遇到有百姓生病,便立刻差人送去药材;晚上,他在临时搭建的账房里,核对粮款消耗,整理流民数据,一忙便是到深夜。

    魏昌茂看在眼里,对赵玉琸赞不绝口:“周公子虽是商人出身,却毫无架子,对百姓这般上心,真是难得。”

    刘执徐闻言,只是淡淡一笑:“他本就不是寻常商人。”

    一日清晨,赵玉琸与刘执徐带着几名随从,前往城郊的旱地实地考察。走到一处山坡时,远远便听到一阵喧闹声。走近一看,只见一群百姓围着一个穿着道袍的人,正在举行祈雨法事。

    道士手持桃木剑,口中念念有词,不时将符纸扔进火盆,百姓们则跪在地上,虔诚地磕头,嘴里念叨着“求湫神降雨”。

    赵玉琸停下脚步,看着这一幕不觉皱眉道:“只这般祈求神仙降雨,根本毫无用处。”

    他环顾四周,目光落在不远处的山脉上,忽然眼前一亮,指着山脉的走向对刘执徐说:“刘大人,您看!那边的山脉走势陡峭,像是有水流经过的痕迹。且洮河距离此处不过百里,若能开凿一条河道,引洮河水过来,不仅能缓解此次旱情,还能灌溉周边的耕地,一劳永逸地解决陇中常年缺水的问题。”

    刘执徐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没有正面回复,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先看看情况再说。”说完,便转身继续往前走。

    赵玉琸心中疑惑,却也知道刘执徐另有其意,便压下心中的疑问,跟了上去。

    傍晚,众人回到州府后院。赵玉琸处理完当日的公务,想起白天的事,便想去寻刘执徐请教。

    刚走到后院门口,便看到刘执徐靠在躺椅上,望着天空,神色凝重。院中的杜梨树下,放着一张石桌,桌上摆着一个陶罐,罐下架着小陶炉。一旁放着两个陶杯,一杯茶水还剩一半,另一杯则是七分满。

    “刘大人,您怎么还没歇息?”赵玉琸轻步走上前。

    刘执徐睁开眼,指了指石凳:“坐。刚试着煮了点这边的特色‘罐罐茶’,尝尝。”

    赵玉琸坐下,捧起那杯盛有七分满的陶杯,杯中茶叶舒展,香气四溢。他忽地想起白天在旱区看到的景象,灾民们连干净的河水都喝不上,有的甚至只能喝浑浊的泥水,而他们却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