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滍水防线(1 / 2)

加入书签

天宝十五载,三月初一。

河南道,临汝郡。

武令珣和毕思琛两人率领一万精兵抵达滍水以北。

鲁炅早已在滍水南岸的制高点安营扎寨,他认为这样既可以获得更广阔的视野,还能居高临下进行有效防御。

唐军將士见到武令珣所部兵马好像不多,旋即纷纷向鲁炅请战,希望能够一鼓作气击败燕军。

“节帅,我们何不先发制人呢”

“是啊,我看这叛军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对啊,对岸叛军顶破天也就一万人马而已。”

鲁炅仔细观望著对岸燕军,他深知此时不可轻举妄动,隨即冷静无比说道:“尔等可知道对面是谁在统兵吗他是安禄山麾下大將武令珣,此人不可小覷啊。”

眾人得知对面竟然是武令珣,纷纷变得鸦雀无声。

鲁炅乃是河北道范阳郡人,他身高七尺有余,门荫入仕,起步就是左羽林卫长上。

后来哥舒翰引荐鲁炅担任別奏,分掌节度使府的军务。

昔日顏真卿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陇右,他对著哥舒翰问道:“中丞您由郎將得授將军,官至节度使,后生可畏,可曾发现还有这样的人才吗”

当时鲁炅正好立在阶下。

哥舒翰伸手指著鲁炅夸讚道:“此人以后当为节度使。”

鲁炅倒是也没有辜负哥舒翰的期望,他对吐蕃作战时参与石堡城之战,收復黄河上游的九曲之地立有军功,官封左武卫將军,后又因破吐蕃跳荡队有功,迁为右领军卫大將军,赐紫金鱼袋。

安禄山在范阳郡起兵造反以后,大唐朝廷开始选拔將帅,以鲁炅为上洛太守兼任御史中丞。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歷史的进程。

人类社会的结构组成,就像大江大河的泥沙,在岁月奔流下,水底砂层只会越来越稳定。

这种稳定结构確实让大多数人各安其命,坏处就是缺乏上升的通道。

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野心之人,尤其是在遭遇乱世的时候,就像是洪水来临捲起河底的泥沙,这些充满野心的有志之士,终於等到出人头地的绝好时机。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

鲁炅果断把握机会,他在赴任前把攻守形势画给李隆基,一针见血指出南阳郡才是重中之重。

南阳郡作为襄阳郡的屏障,这是敌我双方必爭的战略要地。

李隆基觉得鲁炅所言甚是,当即改任他为南阳太守兼防御使,晋爵金乡县公。

隨著安禄山率领大军攻陷东京洛阳以后,李隆基开始在全国各地设立节度使。

以鲁炅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同时抽调岭南、黔中、襄阳三镇兵马五万大军归属他统领。

鲁炅兵贵神速来到临汝郡叶县,他带著大军在滍水以南修筑寨柵,四面掘壕以自固,沿著河流构筑防御纵深,深沟高垒以拒之。

李隆基特別担心鲁炅守不住滍水防线,他三番五次派人前来过问。

鲁炅拍著胸脯跟著李隆基保证,滍水防线绝对固若金汤,哪怕是安禄山亲自领兵前来攻打,那他也不可能突破滍水防线。

然而李隆基还是害怕鲁炅在阴沟里翻船,要求他把山势地形画成图书,尤其涉及到滍水防线更不能有一丁点马虎。

鲁炅倒是能够理解李隆基的担忧,而这正好是他的长处,隨即就把滍水防线的山势地形画成图书,派人快马加鞭送到长安献给皇帝陛下和文武百官进行阅览。

文武百官同样觉得鲁炅的防御部署非常坚固,这確实可以称得上固若金汤,大家都跟李隆基保证问题不大,叛军確实不太可能攻破滍水防线。

李隆基见此情形这才稍微放心下来,毕竟滍水防线真可谓是牵一髮而动全身,一旦失守將会引起天下震动。

自从安禄山起兵造反攻下洛阳之后,江淮粮船还没来得及运到长安便被叛军截下。

鑑於黄河漕运已经遭到切断,大唐朝廷下令改走长江航道,江淮粮船沿著长江到达汉水,经由襄阳上溯丹水,接著分批陆运再走武关直达长安。

换而言之,鲁炅还需要保护漕运畅通,只有这样才能把江淮地区的钱粮布帛运输到长安。

李隆基为了不给鲁炅太多压力,仅仅让他守住滍水防线就行,因此他的作战任务从来就不是进攻叛军,只需要深沟高垒坚守不出。

由於鲁炅得到皇帝陛下的最高指示,所以他同样非常谨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对於这帮渴望立功的將士,鲁炅自然不允许他们主动出击。

武令珣和毕思琛两人站在滍水以北观察敌情。

毕思琛捂著额头苦笑道:“这鲁炅真不愧是哥舒翰的人,真是属乌龟王八蛋,末將愣是没能找到任何破绽。”

“他这是想要效仿哥舒翰镇守潼关,以优势兵力依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