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三杨辅政朝政清明(1 / 2)

加入书签

明王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曾经给后代立下规矩:那就是不能与海外相关的异族频繁往来。

此举的好处就是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相当于是闭关锁国,起初,闭关锁国之策确实让明朝内部安稳,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逐渐显现。

海外异族虽被隔绝在外,但他们的科技与文化却在不断展。

一日,一艘奇异的大船突然出现在明朝沿海。

船上下来一群金碧眼、身着奇装异服的人,他们带来了远明朝认知的火器与机械。

沿海守卫见状,赶忙上报朝廷。

朱元璋得知后,大为震惊。

他没想到,被自己隔绝的海外竟有如此先进的事物。

此时,朝堂上也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继续遵循祖制,将这些人驱逐;另一派则认为应该学习他们的技术。

朱元璋陷入了沉思,他开始反思自己当初立下的规矩是否过于绝对。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是继续闭关锁国,还是打开国门,与海外交流,成为了摆在他面前的一道艰难抉择。

但是此规定自朱元璋驾崩之后,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就完全被打破了,此时明王朝出了一个天才航海家和地理学家郑和和徐霞客,同时朱棣也看到了海外文明的先进,和强大无比的海上舰艇力量,于是朱棣派出郑和七下西洋和徐霞客纷制华夏广袤无垠的美好山河图。

郑和带着庞大的船队驶向远方,每到一处都与当地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带回了无数奇珍异宝和先进知识。

徐霞客则踏遍大明山川,绘制出精准的地图,让朝廷对国内地理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然而,朝堂上仍有不少守旧派反对这种大规模的对外交流和国内探索。

他们认为这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让大明暴露在海外势力面前。

就在此时,沿海地区突然传来消息,一支神秘的海盗舰队频繁骚扰,他们的船只度极快,武器也十分先进。

朱棣意识到,若想保护大明的海疆和继续展,必须加快学习海外先进技术。

于是,他力排众议,加大了对航海和科技的投入。

在郑和和徐霞客等人的努力下,大明逐渐融入世界,开启了一段新的辉煌篇章,而那些曾经反对的守旧派,也在看到大明日益强大后,渐渐闭上了嘴……

“三杨”

辅政:明朝中兴的柱石:有那么一些人物,他们以其卓越的才能、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成为时代的标杆,引领着一个国家走向繁荣与稳定。

明朝永乐至正统年间,就有这样三位辅臣,他们被后世尊称为“三杨”

——杨士奇、杨荣、杨溥。

这三位贤臣以他们的智慧与胆略,共同辅佐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书写了一段辉煌的历史篇章。

杨士奇:学行兼备的“西杨”

杨士奇,字士奇,号东里,江西泰和人,人称“西杨”

他以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行着称于世。

在永乐、宣德时期,杨士奇不仅是皇帝身边的得力助手,更是朝野上下公认的道德楷模。

他擅长政务管理,能够妥善处理各种复杂事务,同时,他还勇于劝谏,多次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出谋划策。

杨士奇的学问与德行,为他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广泛尊敬,也为“三杨内阁”

的稳定与高效运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荣:才识出众的“东杨”

杨荣,字勉仁,福建建安人,被誉为“东杨”

他以其卓越的才识和非凡的谋断能力,在明朝政治舞台上大放异彩。

特别是在边防事务上,杨荣的贡献尤为突出。

他深谙兵法,善于洞察敌情,多次提出精妙的战略部署,有效抵御了外敌的侵扰。

杨荣的军事才能,不仅巩固了明朝的边防安全,也为国家的繁荣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杨溥:雅操谨慎的“南杨”

杨溥,字弘济,湖广石人,人称“南杨”

他以高雅的操守和谨慎的行事风格,赢得了朝野的广泛赞誉。

杨溥历经四朝,见证了明朝的兴衰变迁。

在晚年接任辅后,他更是以稳健的政策和深邃的智慧,引领国家走向了一个新的展阶段。

杨溥的谨慎与稳健,为“三杨内阁”

的持续展和明朝的国运昌隆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在“三杨”

的共同辅佐下,明朝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他们不仅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就,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

在边防事务上,“三杨”

与名将陈友、丘福、张成等人密切配合,共同构建了坚固的国防屏障。

他们根据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边防政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