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志向不同反目成仇(1 / 2)
此时,华夏大地上,元朝灭亡遁走后,最终只剩下了三股势力:即朱元璋的明王神教势力、陈友谅势力、张士诚势力。
形成了三分天下鼎立之势,三股势力综合实力不分上下,正所谓:“树大招风,风必摧之,”
而作为后起之秀,朱元璋就成为了张士诚和陈友谅的眼中钉,欲拔除而后快,然而张士诚和陈友谅素来有仇,表面上虽然共同对抗朱元璋,但内心深处却是都想置对方于死地,朱元璋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他暗中派人在张士诚和陈友谅之间挑拨离间。
先是散布谣言,说陈友谅欲在击败朱元璋后,转头吞并张士诚的地盘。
张士诚本就对陈友谅心存忌惮,听闻此谣言后,更是忧心忡忡,开始暗自防备陈友谅。
同时,朱元璋又派人给陈友谅送去假情报,称张士诚打算在双方与朱元璋交战时,坐收渔翁之利,甚至会背后偷袭陈友谅。
陈友谅听后勃然大怒,对张士诚的敌意瞬间大增。
就在张士诚和陈友谅互相猜忌、矛盾日益激化之时,朱元璋看准时机,先集中兵力对张士诚起了一场突袭。
张士诚猝不及防,被打得节节败退,向陈友谅求救。
而陈友谅因之前的猜忌,不但没有救援,反而想等张士诚和朱元璋两败俱伤后,坐收渔翁之利。
如此一来,朱元璋逐步削弱了张士诚的势力……
此时的朱元璋自郭子兴病逝后,一直对朱元璋心存不满的徐寿辉与朱元璋的矛盾彻底爆。
于是徐寿辉竟然投靠陈友谅,在陈友谅的全力支持下,建立了天完政权,自号天完皇帝,然而陈友谅老谋深算,表面上对徐寿辉十分尊敬,暗中却在积蓄力量,终于在徐寿辉高兴之时,一举将其击杀,随后建立了陈汉国。
此时的张士诚的力量也越来越强,于是也不甘示弱,建立了大周政权,朱元璋见张士诚和陈友谅纷纷建国,心中暗忖,当下局势愈复杂,但也正是可乘之机。
他一面加紧训练军队,提升战力,一面派出更多细作深入两国,搜集情报并继续挑拨。
张士诚建国后,志得意满,放松了对朱元璋的警惕,整日沉迷酒色。
朱元璋得知后,再次集结精锐,兵分两路,一路佯攻陈汉国边境,吸引陈友谅的注意力,另一路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大周政权的都城。
张士诚慌乱之中仓促应战,却因军队久未征战,战斗力大减,都城很快陷入危机。
陈友谅本想坐看朱元璋和张士诚两败俱伤,却没想到朱元璋声东击西,此时他若不出手救援张士诚,待朱元璋灭了张士诚,下一个目标必然是他。
权衡之下,陈友谅决定出兵援助张士诚,一场三方大战,即将在这华夏大地上爆……
在元末那风云变幻的年代,英雄辈出,各路豪杰逐鹿中原,企图在这乱世中建立一番不朽功业。
其中,朱元璋,这位出身贫寒的和尚,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逐渐在群雄中崭露头角。
然而,在他决定性的崛起之路上,一场关乎生死的较量,在华夏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上悄然拉开序幕。
彼时,朱元璋麾下大将如云,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等人,皆是勇猛善战之士,他们纷纷劝谏朱元璋,是时候建立自己的政权,与张士诚、陈友谅三分天下。
这些将领的雄心壮志,无疑反映了当时局势的紧迫与复杂。
然而,在这关键时刻,一位智者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见解,他就是被誉为“明初谋臣之”
的刘伯温。
刘伯温,这位精通天文地理、兵法策略的神算子,面对众人的激昂情绪,却显得格外冷静。
他仔细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张士诚据守苏州,富庶而保守;陈友谅则拥有强大的水军,势力范围横跨长江中下游,对朱元璋构成了直接威胁。
而朱元璋自己,虽然兵强马壮,但根基尚浅,且四面受敌。
基于此,刘伯温提出了九字箴言:“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这九字建议,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远的战略考量。
广积粮,意味着要展经济,增强后勤保障;高筑墙,则是加强防御,确保根据地安全;缓称王,则是避免过早树敌过多,保持战略上的灵活性。
朱元璋深谙其理,当即采纳了这一建议,开始默默积蓄力量,静待时机。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就在朱元璋厉兵秣马之际,陈友谅按捺不住,决定先制人。
他调集了二十五万大军,配以当时最先进的战船和火炮,浩浩荡荡地向朱元璋的地盘进,目标直指鄱阳湖。
这一战,不仅关乎双方的生死存亡,更将决定整个江南地区的未来格局。
鄱阳湖上,战云密布。
陈友谅凭借其强大的水军优势,对朱元璋展开了猛烈的攻势。
起初,朱元璋的军队在陈友谅的全力进攻下节节败退,常遇春和徐达这两位勇猛无比的将领,也在这场战斗中身受重伤,形势岌岌可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