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烛影斧声离奇驾崩(1 / 2)

加入书签

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建隆三十五年冬,大宋王朝都城汴梁,这一年天现异象,气候异常寒冷,持续下了两个月的鹅毛大雪,使得大宋黎民百姓的生活都受到了巨大影响。

隆冬十二月二十六的深夜,皇宫深处,宋太祖赵匡胤单独召见了自己的亲弟弟燕王赵光义。

深夜时分,烛光摇曳,寝宫龙榻上,兄弟二人推杯换盏,喝得尽兴,寒冬之下烈酒如火,兄弟二人都有些醉了,眼神迷离中,赵匡胤说道:“兄弟,你看如今我大宋根基固若金汤,你我正是盛世名君啊!”

窗外,夜更深,风更急,雪更浓,持续了两个月的鹅毛大雪使得地面积雪深达七尺,赵光义听闻此言,心中一惊,眼神闪烁间忙道:“都是皇兄长圣明,臣弟不过是辅佐兄长罢了。”

赵匡胤却似未察觉他的异样,自顾自地又饮一杯酒,大笑道:“朕能有今日成就,兄弟你功不可没。

只是这皇位终究只能一人坐。”

赵光义顿时冷汗直流,伏地叩:“臣弟绝无觊觎之心。”

此时,一阵狂风吹开窗户,烛火剧烈晃动,光影在两人脸上不断变幻。

赵匡胤目光深邃地看着弟弟,缓缓开口:“但朕近日观天象,恐有变,朕若不在,这大宋江山需有人担起。”

赵光义惶恐万分:“陛下春秋鼎盛,莫要说此等话。”

赵匡胤摆了摆手:“朕意已决,今夜之后,你当知晓朕的安排。”

言罢,赵匡胤闭上双眼靠在榻上。

赵光义心思急转,望着哥哥,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突然,赵匡胤鼾声渐起,竟是沉沉睡去。

赵光义在原地跪了许久,才慢慢退出去,而他身后的赵匡胤,嘴角似有一抹难以捉摸的笑意……

龙榻之谜:赵匡胤猝死之谜与王朝风云

凌晨六更刚过,大宋王朝的太监总管郭宗槐,脚步匆匆,神色凝重,独自一人步入了赵匡胤那金碧辉煌的寝宫。

他的目光迅扫过空旷的寝宫,最终定格在龙榻之上。

双膝跪地,他高声呼唤道:“启禀我主,你该起来用御膳早餐了。”

然而,回应他的只有寝宫内回荡的余音和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赵匡胤却没有任何反应。

这反常的寂静,如同冬日里的一场暴风雪,悄无声息地笼罩了整个寝宫,也令郭宗槐的心逐渐沉入了谷底。

他心中不由疑惑起来,平日里,赵匡胤总是六点刚过便自行起床,梳妆打扮,穿上那象征皇权的龙袍,用完御膳后便精神抖擞地上朝处理国事。

然而今日,这龙榻之上的人却仿佛沉睡在无尽的梦境之中,再也无法醒来。

容不得郭宗槐多想,他颤抖着双手,缓缓掀开了覆盖在龙榻上的锦被。

那一刻,他的心跳仿佛停止了跳动,因为当他触摸到赵匡胤的身体时,感受到的只有一片冰凉。

惊恐之下,他踉跄着奔出寝宫,语无伦次地大叫道:“不好了!

不好了!

太祖驾崩了!”

这声呼喊,如同晴天霹雳,瞬间在朝野之间炸响。

消息迅传开,如同野火燎原,很快就传遍了华夏四方。

大宋王朝的天空,仿佛一夜之间布满了阴霾。

赵匡胤之子赵德昭和赵德方,正在处理政务,惊闻噩耗,犹如五雷轰顶,瞬间瘫倒在地,不省人事。

在众人的抢救下,他们才好不容易苏醒过来,但眼中却满是绝望与悲痛。

他们声嘶力竭地哭喊道:“父王!

父王!

你怎么就这样离开了我们!”

那凄厉的哭喊声,仿佛要穿透厚重的宫墙,直达天际。

与此同时,赵匡胤的两位皇妃大娥皇和小女英,也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她们心如刀割,彻底失去了依靠。

大娥皇泪如雨下,回忆起与赵匡胤共度的点点滴滴,心如刀绞;小女英则紧咬着下唇,强忍着泪水,她知道,此刻的她必须坚强,为了大宋,也为了她们自己。

朝野上下,一片哗然。

大臣们纷纷猜测赵匡胤猝死的原因,而所有的矛头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个人——赵光义。

作为赵匡胤的亲弟弟,赵光义不仅是朝廷重臣,更是赵匡胤生前最为信任的人。

然而,赵匡胤猝死之际,赵光义却恰好不在宫中,这不禁让人心生疑虑。

更何况,赵匡胤在临终前留下的那句“雪花、斧头、好做!

好做!”

更是成为了永恒的秘密,让人捉摸不透其中的含义。

一时间,关于赵匡胤猝死的流言四起。

有人说是赵光义为了篡夺皇位而暗中下手;有人说是赵匡胤积劳成疾,终于油尽灯枯;还有人说是宫中有人暗中作祟,意图搅乱朝局。

这些流言如同狂风中的落叶,四处飘散,却无人能够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赵光义面对朝野的质疑,却始终保持沉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