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国破家亡逃离长安(1 / 2)

加入书签

然而,天不遂人愿,面对着内外交困,安禄山早有准备。

他命令自己的儿子安再绪亲自率领二十五万精兵攻打淮阳。

淮阳一座孤城,四面皆敌。

东平王张巡带着城内拥有的能人异士聂隐娘、其师兄空空子、师弟铁魔勒和褚承嗣等人奋起抵抗。

双方相持了两年之久,东平王张巡虽然英勇善战,但面对着这样一个孤城,也显得束手无策。

只得向长安皇宫内唐玄宗请求援兵,然而唐玄宗此时再也派不出一兵一卒。

淮阳城内,全民皆兵,里无粮草,外有围困,张巡只得下令军民挖野菜充饥,野菜吃完,只得吃树皮,树皮也很快吃完了,不得已只得在吃婴幼儿充饥。

这场旷日持久的淮阳阻击战,无比惨烈,城中满目疮痍,终于,两年后,十二月初淮阳城破,张巡带着所有的淮阳城军民壮烈殉国。

消息传回长安,唐玄宗大叫一声:“天亡我也!”

随着淮阳的沦陷,安禄山大军士气大振,一路势如破竹直逼长安。

长安城内人心惶惶,官员们纷纷商讨对策,却毫无头绪。

而在安禄山军中,安再绪望着破败的淮阳,心中并无胜利的喜悦。

他深知此役虽胜但太过惨烈,这天下已千疮百孔。

正当安禄山准备全力进军长安之时,突然风云变色。

在古老而辉煌的长安城内,皇宫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却掩盖不住宫墙内弥漫的阴霾与不安。

奸臣杨国忠、李林甫、高力士一伙,如同夜色中的幽灵,悄无声息地编织着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大唐的盛世天子——唐玄宗,一步步推向了深渊。

昔日,唐玄宗曾以他的英明神武,开创了开元盛世,让大唐的威名远播四海。

然而,时过境迁,晚年的他,被权力与美色所迷惑,逐渐迷失了自我,变得昏聩无能。

此刻,面对奸臣们的怂恿与威胁,他竟如同失去了灵魂的行尸走肉,无力反抗,只得任由命运的摆布。

“陛下,局势危急,长安已不可守,请您起驾,前往西南的天府之国——成都避难吧!”

杨国忠的声音在空旷的宫殿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唐玄宗闻言,脸色苍白,眼中满是无奈与绝望。

他知道,这一走,便意味着放弃了大唐的基业,放弃了他曾经引以为傲的一切。

但面对眼前的困境,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唐玄宗带着他的后宫嫔妃、随从以及心爱的杨贵妃,踏上了逃离长安的征途。

他们乘坐着马车,一路向西,向着传说中的天府之国而去。

然而,这条逃亡之路,却远比他们想象的要艰难得多。

从长安到西南的成都,距离遥远,长达三千多里。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日晒雨淋,过得好不凄凉。

曾经高高在上的帝王,如今却如同丧家之犬,颠沛流离,饱受艰辛。

他们的马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车轮与石子的碰撞声,仿佛是大唐帝国衰落的哀鸣。

唐玄宗坐在马车内,望着窗外不断变幻的风景,心中五味杂陈。

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英姿勃,回忆起那些与群臣共商国事的日子,回忆起大唐的繁荣与昌盛。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他的逃离,化为了泡影。

他不禁悲从中来,泪水悄然滑落。

杨贵妃紧紧依偎在唐玄宗的身边,她的眼中也满是忧虑与恐惧。

她知道,这次逃亡,不仅是对唐玄宗的考验,更是对她自己命运的考验。

她曾经是大唐最美丽的女人,享受着无尽的宠爱与荣耀。

然而,如今,她却要随着唐玄宗一起,去面对未知的未来。

“陛下,您不要太过悲伤,我们一定会度过这个难关的。”

杨贵妃轻声安慰着唐玄宗,试图为他带来一丝慰藉。

然而,她的话语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无法改变眼前残酷的现实。

在逃亡的路上,唐玄宗等人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

他们遭遇了盗匪的袭击,经历了粮食的短缺,甚至一度陷入了绝境。

当唐玄宗一行来到一个叫马嵬坡的地方,军民激奋,声称就是杨国忠和高力士、杨贵妃等人扰乱朝政,才导致了如今的惨败逃亡,并强烈要求将杨国忠等罪魁祸诛杀。

唐玄宗的心中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悲凉,抱住杨贵妃老泪纵横,不住的哭喊道:“天亡我李隆基也”

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从此过上安逸的生活。

相反,这只是他们新生活的开始,他们需要在这里重新建立家园,重新找回失去的尊严与荣耀。

然而,这一切又谈何容易呢?唐玄宗望着眼前陌生的城市与人民,心中充满了迷茫与困惑。

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在这片土地上重新崛起,是否能够再次成为那个英明神武的帝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