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惊天变故(2 / 3)
虑呢
哪怕十位彻侯谋反,只要这十位彻侯不是由陈洛、韩信等万户侯组成,那带来的危害远比一名诸侯王谋反小。
大汉立国之初,没有什么底蕴的魏国造反,韩信都耗费了一两个月方才平定,士卒损失数千,吕泽因为那场战争重伤,次年冬日离世。
经过十年,那些诸侯王的实力积累到了哪一步,除了他们自己外,谁都不清楚。
那么“白马之盟”上的约定,就很好理解了。
如今大汉三大势力,刘邦肯定不会愿意削弱皇帝的权力,而彻侯内部自己产生分化,对皇权的威胁渐渐降低。
故而盘踞地方的诸侯王,哪怕悄无声息地蜷缩成一团,也免不了让刘邦对他们投去关注的目光。
陈洛揉了揉下巴。
自己捋顺一遍,就可以从中看出刘邦的态度了。
直接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他害怕会引起反弹。
刘邦没有精力去处理一起诸侯王的叛乱事件,也不想在自己人生的最后留下这么一处污点。
诸侯王问题,他可以选择让继位的刘盈处理。
只是刘邦觉得自己的儿子一来没有那个魄力,二来没有那个能力。
那些诸侯王全部是他的长辈,平日有些胆怯的刘盈敢向他们动刀子吗
答案不言而喻。
因此他选择用较为温和的手段,来处理诸侯王尾大不掉的问题,约定“非刘氏不王”,那么天下将只剩三位异姓诸侯王,对比起日益增多刘氏诸侯王来说,威胁等于是被削弱。
大汉三大势力中最后的“诸侯王”,便也渐渐归于刘氏掌控。
想清楚这一切后,陈洛将酒杯摆放在案牍的右上角,随即便有侍从恭敬地手持酒壶前来,替他满上。
“真是好酒,不是吗”陈洛饮下,稍稍侧过头去,像是自语,又像是在冲着边上的项羽说话。
刘邦的安排可谓周全,但是它真能起到该有的作用吗
靠着“刘氏诸侯王”以掌控“诸侯王”这个群体,可“刘氏诸侯王”真会比“异姓诸侯王”忠诚多少吗
上首位置传来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诸位举杯,为齐聚一堂而贺,为大汉而贺!”刘邦端着酒爵,高高举起,眼中写满喜悦。
众人纷纷停下自己手中原本的事情,举起了杯子。
不得不说,少了那马血的腥味,宫中的御酒确实清冽且带有回甘。
“大风起兮云飞扬,云飞扬兮归故乡。”刘邦打着拍子,哼唱着自己数年前自己所作的那首歌谣。
多少年未曾回故乡了
很多很多年了。
自己虽然尚未老,但现在这身子骨,估计撑不住一次长途的旅行。
想再回故乡,难矣,恐怕只能等死后魂归故乡了吧。
刘邦缓缓叹了口气,又轻哼道:“在长安兮身难回,身难回兮魂思归。安得……”
最后他想唱得昂扬一些,心气却难以提上去,难想出接下来的词句。
于是不由得苦闷地饮下一杯酒,无奈地停下了拍子。
宴会在一杯又一杯的酒中渐渐接近尾声。
群臣们大多喝得半醉,为了避免君前失仪,他们还是尽量克制住了自己。
刘邦在侍从的搀扶下站起,端着酒道:“诸位今日来参加朝庆,让朕得知这大汉的天下日益太平,真是让朕很欣慰。
朕希望大汉二十年,大汉三十年的日子,朕依旧能与诸位共同畅饮!”
“为陛下贺!为大汉贺!”殿内群臣同样站起身来,举杯畅饮,不过临近宴会的尾声,他们杯中有多少酒水,倒没有人去关注。
刘邦这一杯酒等于宣布宴会结束,待到他登上龙辇,离开大殿,其他人同样在侍从的指引下朝着宫城外走去。
盛大的朝庆缓缓落幕。
大部分人留下的印象,并非金碧辉煌的大殿,并非甘冽醇厚的美酒,而是青石石坛前那匹鲜血喷涌流出的白马,以及味道略腥的马血酒,还有“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誓言。
刘邦坐在龙辇上,进入到了寝宫之中。
他倒没有立刻坐上床榻,而是让侍从搀扶着,坐到了床榻之前。
用干枯的手掌撑住下巴,刘邦微微眯着的眼睛睁开,原本的醉意挥去,留下冷静与清醒,如同深秋的湖水。
“呵呵。”刘邦挤出笑容,手指在案牍上轻轻敲击,“比起以前,朕还是老咯,居然喝了这么点酒,就真有些醉意了。”
他晃了晃有些晕晕沉沉的脑袋。
自己以前在宴席上,可谓是千杯不醉,而且装醉是有一手的。
这靠着般“演技”,刘邦可是套路过不少人。
“罢了,先想正事。”刘邦默念一句,开始沉思。
自己立下“白马之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