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神秘的调令(2 / 3)
灯罩上的灰尘,关灯出门。
回到仓库时,已是凌晨两点。
他拧亮台灯,铺开军用地图。红笔圈出坐标位置——中缅边境交界处,原始林带深处,没有民用道路,最近的补给点在八十公里外的边防哨所。
这种地方建基地,只可能干一件事:打黑仗。
他盯着地图看了十分钟,起身走向货架,开始整理装备。
先取下墙上挂着的作战背心。布料已经发硬,血迹洗不掉。他没扔,叠好放进背包夹层。
接着拆解QBZ-95。卸下弹匣,检查膛线,擦净复进簧。装七发实弹,扣上保险,放回枪套。
又从废件堆里挑出一支完好的QBZ-191击发机构,绑在背包外侧的固定带上。这枪新,反应快,适合丛林突袭。
翻找通信器材时,摸到一台CRF-450B电台。外壳裂了缝,但他记得结构图。拆开后盖,刮掉主板氧化层,换上备用电池。开机测试,信号灯闪了两下,通了。
他调到默认频段,静听十秒。无声。
正常。这种频率不会对外广播。
他把电台塞进防水袋,扎进背包底部。
急救包也换了新的:纱布、止血粉、肾上腺素针剂,全部按标准配比装好。
食物只带压缩干粮和净水片。水壶灌满,挂在腰侧。
拉紧背包拉链,重量刚好。他背上试了试,肩膀受力均匀。
桌面上只剩那张调令。
他再次翻到背面,看着那行铅笔字。
“你欠人质的命。”
他没否认。那天化工厂里,人质突然转身冲向窗口,他本可以开枪制伏。但他犹豫了零点五秒——怕误伤。
就是这半秒,钢筋砸穿了对方头颅。
王猛重伤,是他强拖着人质残骸往外冲,才被爆炸气浪掀飞,脊椎受损。
这些责任,没人判给他,他自己一直背着。
现在有人告诉他:能还。
怎么还?杀敌。
他取出战术手册,翻开最后一页。
在“我不退”下面,写下两个字:
“我去。”
笔尖划破纸面,像一道新的伤疤。
收起手册,关掉台灯。
屋里黑了。
他站在门口,回头望了一眼。
墙上空了,作战背心已经不在。桌上收拾干净,只剩一个带着鞋底灰的脚印。
他伸手握住门把手,向外一推。
冷风涌进来。
他迈步出去,反手将铁门拉上。
锁“咔哒”一声落下。
脚步沿着碎石路向前,节奏稳定。远处营区灯光昏暗,守夜兵巡逻的身影晃过岗亭。
他没回头。
走到运输车旁,司机还在打盹。车窗摇下半截,烟头忽明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