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9章 文旅大市场(2 / 4)

加入书签

一直记得他手里攥着的那支铅笔。”

    舆论开始发酵。

    而苏晚清楚,真正的阻力尚未到来。

    第二天上午,市文化局突然来电,通知回声馆“因消防安全整改需要,暂停对外开放两周”。她冷笑一声,当即拨通省厅熟人电话核实,对方支吾半天才透露:有人以“传播未经证实的心理残留信息可能引发社会情绪波动”为由,建议“暂缓此类敏感项目”。

    “谁提的?”她问。

    “不清楚。文件走的是特别通道,签批人代号‘X-7’。”

    她心头一凛。这个编号体系,属于国务院某跨部门应急协调小组??正是十五年前主导“舆情静默工程”的机构之一。

    中午时分,志愿者小林匆匆赶来,脸色发白:“苏老师,昨天来的那个快递……拆了吗?”

    “什么快递?”

    “就是写着‘抗震救灾物资交接站转交’的那个包裹。我没注意,放在操作台边上了。”

    苏晚猛地起身冲进工作室。桌上空空如也。

    “谁动过它?”

    “可能是保洁阿姨……她说看着像旧书,顺手收进了储物间。”

    两人奔向储物间,翻找良久,终于在一堆废弃宣传册下找到已被拆封的包裹??里面只剩一张便条,字迹陌生:

    >“有些记忆,不适合重见天日。

    >停手,是对亡者最大的尊重。”

    苏晚盯着这张纸,忽然笑了。笑得凄然。

    “他们怕了。”她说,“一个死去十二年的孩子,让他们坐立难安。”

    当晚,她做出决定:提前启动“声音返乡行动”的第二站??北川。

    三天后,车队驶入重建后的北川新城。街道整洁,羌族风格建筑错落有序,纪念墙上镌刻着上千个名字。但在城郊一座山坡上,仍保留着一片地震遗址公园。断裂的梁柱、扭曲的课桌、一面倒斜的国旗旗杆,静静诉说着那场灾难。

    苏晚带着团队来到这里,在当年B区教室原址前搭起简易祭台。台上摆放着复制的作业本、一支新铅笔、以及从青云湖移植来的一株蓝花??象征倾听的延续。

    仪式定于傍晚六点开始。

    然而午后,天空骤变。乌云压顶,雷声滚滚。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当地工作人员劝她延期,她摇头:“不能再等了。他们已经等了十二年。”

    六点整,雨水倾盆而下。几十名当地居民撑伞聚集,更多人通过直播观看。苏晚站在祭台中央,打开防水音箱,按下播放键。

    周小宇的声音在雨中响起,断续、微弱,却无比清晰:

    >“妈妈,我不疼……小美你别哭……叔叔们来了……我想我妈了……”

    全场寂静。雨水顺着伞沿滴落,打湿了人们的肩膀,也打湿了纪念墙上那些冰冷的名字。

    当录音结束,苏晚拿起话筒,声音坚定:

    >“今天,我们不是来悼念的。我们是来回应的。

    >小宇,我听见你了。

    >北川的乡亲们听见你了。

    >全中国正在听的人,都听见你了。”

    话音落下,人群中走出一位白发老人,抱着一幅画。那是她孙子生前最后一幅美术作业??画的是全家野餐,阳光灿烂,题名《幸福的一天》。她将画放在祭台上,轻声说:“孩子,奶奶带你回家吃饭。”

    紧接着,一群学生齐声朗读他们写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