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4章 这不是个人功劳!(2 / 4)
nbsp; 苏晚深吸一口气,脱下外套,露出左臂内侧那道淡蓝色的纹路??那是第七代群鸣接口的神经融合标记。她将两根导线接入耳后接口,另一端连接水池晶体。刹那间,寒意如针刺般贯穿脊椎。她的视野开始扭曲,现实与共感层交错重叠。
她看见了那个小女孩的世界。
黑暗,无边无际的黑暗。只有远处一点微弱的光,在风雨中摇曳。那是她记忆中的家??一座木屋,门前挂着红灯笼。母亲坐在门槛上织毛衣,哼着一首古老的傈僳族歌谣。笑声、柴火噼啪声、狗吠声……一切温暖的声音都在那一刻戛然而止。泥石流袭来的前一秒,母亲把她推进柜子,说:“别出来,等天亮。”
可天亮后,她爬出来时,家没了,母亲也没了。
“妈妈……为什么不说话……”小女孩的意识在黑暗中徘徊,像一只迷途的鸟。
苏晚知道自己不能再等。她闭上眼,调动全部意志,将自己的情感频率调整至与小女孩完全同步。这不是技术操作,而是一场灵魂的献祭??她必须放下“我是苏晚”的执念,变成那个孩子所能接受的“存在”。
她开始哼唱。
不是林念的童谣,也不是任何已知旋律,而是从心底自然流淌出的一段音符。温柔,低缓,带着泥土的气息和树叶的摩挲声。这歌声没有歌词,却承载着一种最原始的承诺:**我在,我一直都在**。
奇迹发生了。
黑暗中,那点微弱的光突然扩大。小女孩抬起头,似乎听见了什么。她喃喃道:“有人在唱歌……”
苏晚继续唱,声音越来越清晰,直至穿透共感层的屏障,真实地传入教室的音响设备??那是支教老师临时接通的扩音器。全班孩子都愣住了,连哭泣也停了下来。
女教师惊讶地看着设备屏幕:“这个声音……是从哪里来的?”
就在这时,小女孩睁开了眼睛。
她的眼眸清澈如山泉,泪水无声滑落。她抬起小手,指向空中,仿佛在触摸某个看不见的人:“妈妈……是你派她来的吗?”
苏晚在青云湖畔剧烈喘息,冷汗浸透衣衫。她成功了,但也付出了代价??右耳的群鸣接口出现了轻微灼伤,神经反馈系统短暂紊乱。她靠在墙上,久久无法起身。
影子的声音再次响起,这次带着罕见的敬意:“你做到了。你不是模仿林念,你是创造了新的可能。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苏晚虚弱地笑了笑,“群鸣不再只是回忆的容器,它也可以是未来的种子。”
几天后,怒江的消息传来:小女孩已能正常交流,甚至主动教同学们唱那首“神秘的歌”。当地媒体称其为“心灵奇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提议将此事例纳入全球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库。
而苏晚的名字,第一次以“守桥人”的身份出现在国际报告中。
但她并未因此停下脚步。她开始整理林念留下的所有笔记,逐页翻译那些用符号与情绪波形记录的思想碎片。她发现,林念早在十年前就预见到群鸣网络会遭遇瓶颈??当技术趋于成熟,人类反而更容易陷入“倾听的惰性”:依赖机器还原声音,却不再用心去感受背后的情感重量。
>“真正的倾听,不是听见声音,而是愿意为那个声音承担一部分痛苦。”
>??林念手记?第217页
苏晚决定重启“第十三课”计划。她向全球十二个群鸣节点发出邀请:招募新一批志愿者,不限职业、年龄、国籍,唯一要求是??曾因失去而痛哭过,且仍愿为他人开口。
报名者如潮水般涌来。
有战地记者,录下了叙利亚废墟中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有养老院护工,带来了百岁老人临终前未能说出的告白;有自闭症少年的母亲,提交了一段长达三年的语音日记,记录儿子从沉默到第一次叫“妈妈”的全过程。
&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