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雪夜寻踪问报童,巧计破谣护姻缘(1 / 4)

加入书签

    雪粒子砸在春螺巷的青石板上,碎成细珠,又在寒风里凝成薄冰。

    脚踩上去咯吱作响,溅起的冰碴子沾在裤脚,很快冻成了白霜。

    时念站在怡红院的朱漆门内,望着巷口那个缩成一团的小小身影。

    孩子裹着件单薄的棉袄,在风雪里抖得像片枯叶。

    她青布旗袍的开叉处沾了些雪沫,指尖却在袖袋里攥得发烫。

    阿福领着报童进来时,那孩子还在不住发抖。

    灰扑扑的衣服上满是大块补丁,袖口磨出的毛边里露着冻得通红的手腕。

    指关节上裂着几道小口子,渗着点血丝。

    他怀里紧紧揣着个油纸包,边角被雪浸湿,里面是半块啃剩的冷馒头。

    “念姐,就是这孩子,今日在东市喊得最响。”

    阿福的声音放得极轻,怕惊着这明显受了吓的孩子。

    报童怯生生地抬头,眼里的光像受惊的小鹿,黑亮的眸子满是惶恐。

    见时念正望着自己,他身子一软,膝盖“咚”地就要往青石板上跪。

    在街头混久了,他见惯了权贵的冷脸,以为这次免不了要受罚。

    时念快步上前托住他的胳膊,掌心触到孩子单薄的肩膀,骨头硌得人发疼。

    这孩子瘦得像没长开的豆芽,棉袄里怕是没填多少棉絮。

    “起来吧,不用跪。”

    她解下自己肩头的墨色披风,裹在孩子身上。

    披风里还揣着暖壶,温热透过布料渗过去,让孩子的发抖缓了些。

    “进屋说。”

    堂屋的炭盆烧得正旺,红彤彤的火苗舔着炭块,映得满室暖烘烘的。

    吴婶很快端来碗热姜汤,瓷碗沿冒着白汽,姜汤里飘着两片生姜,还撒了点红糖。

    “快喝了暖暖身子,瞧这孩子冻得嘴唇都紫了。”

    吴婶把碗递到报童手里,语气里满是疼惜。

    报童捧着碗,指尖被烫得直缩,却舍不得放下,小口小口地啜着。

    姜汤的辛辣混着红糖的甜,顺着喉咙滑进胃里,暖得他眼眶发红,冻得发僵的鼻尖慢慢有了知觉。

    “别怕,我不会伤害你。”

    时念坐在孩子对面的矮凳上,声音温和得像炉边的光,连语速都放慢了。

    “我就是想问问,找你散播流言的商人,当时跟你说了些什么?”

    孩子的睫毛上还挂着水汽,闻言攥紧了空碗。

    “他、他给了我五两银子,说让我去东市、西市喊……”

    “喊怡红院妓子攀附温家,还让我把小报往茶馆、酒楼的桌子底下塞,说越多的人知道越好。”

    五两银子。

    时念心头微沉。

    对在街头卖报、一天赚不到十个铜板的孩子来说,五两银子够买半车粮食,抵得上他大半年的嚼用,也难怪会动心。

    “那商人长什么样?你还记得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