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o9章 叙功(1 / 2)

加入书签

典礼毕,皇帝召特战营将领陛见。

一众指挥使、总旗得以面圣,这下可把薛蟠这呆霸王给乐坏了,他家虽顶着“皇商”

的名头,但细论下来不过是个公私合营的商业企业罢了,更何况这年头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可不像后世那般生意做大了就能动辄和一省大员平起平坐。

薛家别说面圣了,连与贾、史、王三家论交都低了一头,在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上多需仰仗这几家鼻息。

薛大公子虽然浑,但对这权力还是有着基本的畏惧的。

这下因军功面圣,可不值得自己吹一辈子的?

皇帝召见武将,自然主打一个论功行赏。

只是此次这贾府公子带队出征所获军功实在是匪夷所思,兵部议了几次都觉不合适,只好提请圣裁。

当朝军功封赏大抵还是沿袭了“勋官十二转”

的古制,以少击多为“上阵”

,兵力相若为“中阵”

,兵力占优则为“下阵”

,杀敌或俘虏四成为“上获”

,两成为“中获”

,一成为“下获”

一次战役,评定为“上阵、上获”

为五转,“阵”

“获”

每降低一个档次则递减一转,以此类推,譬如兵力占优,歼敌不足一成就只有“一转”

之功,勉强算是没吃败仗罢了。

而特战营此次用兵,力战十倍之敌,乃妥妥的“上阵”

,这一点兵部并无争议。

特战营返京之前,很多兵部官员还对战果将信将疑,怀疑是贾家公子虚报军功,但这献俘仪式一出,再没了质疑声,毕竟那些俘虏虽然形色憔悴,但个个身形彪悍,俱是青壮男丁,长期骑射争斗养成的悍勇之气依稀可见,算是不折不扣的“强兵”

了,兵部里行伍出身的官员给了定性其他人自然再无异议,因此这特战营战即获五转之功是毫无争议的了。

但这支蒙古部队如何定性却有很大争议,朝廷计论军功,赏人头也是分档次的,惯例是北虏一个人头五十两,东夷三十两,西番二十两,流寇十两。

若按鄂尔多斯草原的地域划分,此役歼灭的敌人妥妥的“北虏”

身份,蒙古人匈奴人等游牧民族在这个时空战力最强的威名可是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

但此次特战营北上又多少有些师出无名,朝廷并无剿灭蒙古某部的战略意图。

派出特战营的初衷也的的确确是支援边防,消灭“打草谷”

的流寇之意。

更要命的是,兵部审俘虏核实,这支五千人的蒙古军队真实战略目标是马踏临洮,而临洮府、河州指挥使对此却一无所知,蒙古大军一路南行,甘肃镇却并未重视,凉州卫、庄浪卫据守不出。

若非宁夏镇派出了特战营这支奇兵,恐怕毫无防备的临洮府真个有破关之虞!

按说特战营解了这么大个围,军方怎么重赏都不为过,但是!

若将此五千人定性为战力强劲的“北虏”

的话,就坐实了临洮府破关之危,也就变相认定了河州指挥、甘肃镇属诸卫守备不力的责任!

是以军中争议很大,便是固原镇三边总制也是态度暧昧,尼玛立下大功的是宁夏卫不假,但却是京里来的客军,而甘肃镇却实实在在是“三边”

之一啊!

总之兵部里很大一股势力是要求将这次歼敌俘虏定性为“流寇”

的,如此便免除了守备边军的责任不是。

另一部分要求定“北虏”

的也未必是对许扶摇这贾府宝二爷安了什么好心,总之理解为派系政治斗争就对了。

兵部尚书久居高位,自然是人精一个,见争议颇大,也不拍板了,直接上报皇帝圣裁得了。

当然这里面边军守备不力等弯弯绕是不会跟皇帝说的,只是以“师出名为剿匪,然观其俘虏皆精壮之辈,功定等实难决”

为由将球踢给了皇帝。

皇帝这里自然要斟酌一下封赏,封建王朝嘛,最重军功,军功赏赐也最为丰厚。

此番特战营军功的基本盘没啥说的,最高等的上阵上获五转打底,歼敌俘虏共计两千五百余,即便是全数按最低等的“流寇”

折算成“北虏”

级,特战营也人平一个“北虏”

人头了,按制度每人均可官升一级,若战功尽数按“北虏”

算人头,则特战营人平五颗级,人人均可升满三级,还富余两颗人头来换银子。

这般一场战役便获得如此重奖当朝立国起至今就从没有过。

另一项让兵部头疼的便是军功到人了。

本来这项工作应该由监军完成的,朝廷征大军,要么任命文官大员做随军监军,要么由皇帝派出宦官监军,掌控大军动向,监督军功计。

然而,当初这随意派出的五百人实验部队去支援“打野”

,谁也没想到整出这么大动静来,根本就没派什么监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