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图穷匕见(2 / 2)
光清澈而坚定,毫无惧色迎向周鸿德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睛,声音清晰平稳:
“周书记的教诲,我记下了。依法依规,是我们工作的基石。
新丝路项目承载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是法治精神的实践。
昌荣建材是否合规,柳溪村补偿是否公平正义,这绝非‘枝节’,而是项目能否立得住、行得稳的核心。”
她微微一顿,每一个字都像钉子般砸在凝重的空气里:
“法律的红线,就是底线。底线之上,可以探讨方法;底线本身,无可退让,更不容‘虚线’之论。
任何以牺牲法律原则和程序正义为代价的‘变通’,都是对项目根基的侵蚀,也是对组织公信力的伤害。这个立场,我们团队,坚定不移。”
周景行摩挲茶杯的手指猛地一顿,脸上那点残存的温和瞬间冻结。
周鸿德正欲端茶杯的动作也停了下来,包厢内死一般的寂静……
只有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愈发急促刺耳,仿佛在应和着此刻剑拔弩张的气氛。
周鸿德盯着方允,眼神冰冷锐利如刀,半晌,才从鼻腔里发出一声极轻、却寒意彻骨的冷哼:
“好。好一个‘无可退让’,好一个‘坚定不移’。方律师,但愿你的‘法’,能解得了临昌的‘结’。景行,送客。”
这顿精心准备的鸿门宴,在周家父子毫不掩饰的阴鸷目光中,不欢而散。
方允和陈宴辞走出“静园”那压抑的大门,冰冷的雨丝打在脸上,却让人感到一丝挣脱窒闷的清醒。
二人目光交汇,都明白,真正的暴风雨,就在眼前了。
……
意外发生在鸿门宴后第三天。
一场暴雨骤降。
项目临昌段,一处正在进行边坡开挖作业的区域,在暴雨冲刷下,发生了局部边坡滑塌!
塌方量不算巨大,但由于发生在雨天,且关键位置一处本应坚固的临时支护结构诡异失效,导致部分施工机械被掩埋。
万幸的是,现场预警及时,人员撤离迅速,仅造成两名工人轻伤。
然而,救援尚在紧张推进时,这场意外已被迅速转化为舆论利刃。
事发不足三小时,临昌本地最大都市报《临江晚报》电子版头条与本地数个流量自媒体同步发难:
标题直指:《罔顾安全强推工期?新丝路临昌段雨天塌方埋隐患!》
副标题剑指:【暴雨难掩管理漏洞?法律程序被指‘形同虚设’,年轻团队主导项目安全引质疑!】
报道内容:
刻意放大事故现场的“惨烈”和“设备损失巨大”,淡化人员仅轻伤的事实。
更引用“匿名工程专家”观点,质疑项目前期地质风险评估是否流于形式。法律团队在审批安全措施时是否过于刻板延误了加固时机。
首席法律顾问方允的名字被反复提及,网络水军紧随其后,将对其团队的口诛笔伐推向高潮。
本地一家与宏远建设关系密切的电视台,更是在晚间新闻中播出了一段经过剪辑的采访。
画面中,一个自称是柳溪村村民代表的男人,对着镜头情绪激动:
“他们根本不管我们死活!征地补偿谈不拢就硬来!法律手续?糊弄鬼呢!
这次塌方就是报应!就是因为他们前期工作没做好,瞎指挥!那个京城来的女律师,懂什么?就知道拿着本本念经!害人呐!”
舆论风暴正烈时,柳溪村征地纠纷的漩涡里,一颗“炸弹”骤然引爆。
负责柳溪村拆迁补偿具体核算工作的镇政府工作人员小王,突然向调查组“坦白”并提交了一份“秘密录音”。
录音中,一个经过变声处理、自称是“项目组核心人员”的声音,在诱导小王“灵活处理”补偿标准,“适当降低补偿基数,加快进度”,“暗示”事后会有“好处”。
声音虽难辨认,指向却昭然若揭:
项目组为赶工期,竟试图违规操作、贿赂基层人员压低补偿标准。
这恰好坐实了舆论对项目组“罔顾法律”“急功近利”的指控。
小王在接受问询时,神情惶恐又愧疚,反复强调自己“差点糊涂”,并“坚定”地表示要揭露这种不法行为,还村民一个公道。
线上线下的围剿同步收紧。
一些不堪入目的谣言开始在临昌本地的小圈子和网络上悄然流传:
有人暗指方允与项目核心成员陈宴辞“关系暧昧”,借职务之便“偏袒”其团队。
更有人影射她收受宏远建设竞争对手的“巨额好处”,才会“死咬昌荣建材不放”,称其“目的不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