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叫我名字就好(1 / 2)

加入书签

七点整,方允踏入“竹语轩”。

这家私房菜馆果然如其名,掩映在政务楼西侧一片静谧的竹林中,曲径通幽,环境清雅得不似在繁华都市。

服务员显然已被提前知会,恭敬地将她引至最深处一间名为“听竹”的包厢。

推开包厢门,清雅的茶香先于视觉抵达。赵廷文已经到了。

他并未坐在主位,而是选在靠窗的位置,窗外是婆娑的竹影和一弯初升的新月。

西装外套搭在一旁,他只穿着熨帖的白衬衫,领口第一颗纽扣解开,白日里的凌厉褪去几分,平添一丝松弛。

面前的茶杯氤氲着热气,他正看着窗外,侧脸在柔和的灯光下显得轮廓分明。

门响,他转过头,目光落在方允身上。

那眼神依旧深邃,却似乎比下午在会议室里柔和了些许。

“来了。”他声音低沉,示意了一下对面的座位,“坐。”

“赵*员长。”方允保持着得体的称呼,在他对面坐下,将公文包放在一旁。

包厢里只有他们两人,清雅的茶香里,弥漫开一种心照不宣的静默。

服务员适时奉上菜单。

赵廷文看也没看,又是直接将菜单推到了方允面前,语气陈述而非询问:“点你喜欢的。”

方允抬眼,他正端起茶杯,目光平静回视,仿佛这安排理所当然。

跟昨天领证后那顿饭一样……又是点她喜欢。

她唇角微弯,翻开菜单。

菜式是精致的淮扬与时令养生,价格不菲,却契合此地与对面人的身份。

她迅速点完,递回菜单,看向赵廷文,唇角勾起一丝戏谑:

“领导,关于项目‘背景沟通’的环节,现在开始吗?还是……等上菜?”

赵廷文放下茶杯,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两秒,似已看穿了她那点小促狭。

薄唇微启,干脆利落:“先吃饭。”

方允眉梢微挑,笑意深了些许,不再言语,端起新斟的温茶轻啜。

菜肴很快一道道上来,摆盘精致,香气四溢。

出乎方允意料的是,赵廷文并未完全食不言。

他拿起公筷,极其自然地夹了一块虾仁,放到了方允面前的骨碟里。

“这里的河鲜,处理得干净。”他的语气平淡,只是陈述一个事实。

方允微怔,看着他极其自然的动作,心头掠过一丝异样。

这……老干部式的关心?

“谢谢。”她笑着回应。

赵廷文吃了几口后,像是闲聊般,状似无意地开口,话题却巧妙地引向了工作边缘:

“下午的会,你准备得很充分。”

这是肯定。

方允放下筷子:“应该做的。”

赵廷文的目光落在她脸上,带着深沉的审视,但并无压迫感:“思路清晰,要点精准。不过……”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用词。

方允立刻凝神,心知这“不过”才是关键。

赵廷文又给她碟子里添了一块嫩滑的蟹粉豆腐,动作依旧自然流畅。

然后,他才缓缓开口:“在组织内,尤其是面对跨部门协调,有时候,‘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他抬眼,目光平静地看着方允,仿佛在传授某种经验之谈:

“比如,今天会上,你提到的‘*权稳定性’作为风险量化指标,这本身没错,数据支撑也很扎实。”

他又为她添了一筷子时蔬,继续说道:

“但下次,在领导小组层面汇报时,可以将这类词汇,转化为‘政策环境持续优化潜力’,更具建设性的表述。

重点落在‘我们如何通过法律框架设计,协助伙伴共同应对这些挑战,提升项目的可持续性和抗风险能力’。”

他的声音不高,语速平缓,像是在分析一个客观问题:

“这样,既能达到风险提示的目的,又不会让在座负责对外事务的同志感到被针对或难堪。他们后续推进协调工作,也会更顺畅。”

方允心中豁然开朗!

她下午的发言,从专业角度无懈可击,但确实忽略了组织内特有的语言艺术和部门间的微妙平衡。

赵廷文这番提点,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他不是否定她的专业,而是在教她如何在这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内,更有效地运用她的专业,让她的意见被更顺畅地接受和执行。

这比直接告诉她“你哪里说得不好”要高明得多,也受用得多。

“明白了,谢谢赵*员长提点。”方允这次的道谢,多了几分真诚和领悟。

她看着碟子里他夹过来的菜,忽然觉得眼前的男人,似乎……也没想象中那么冰冷。

赵廷文微微颔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