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修复照片(1 / 2)

加入书签

沈云栀接过那张模糊的照片,仔细看了看,损坏确实非常严重,人物的五官和衣着细节都难以辨认。

她感受到其中沉甸甸的分量,郑重地点了点头:“部长,我明白了。我会尽最大努力试试看,但不能保证一定能完全复原。”

沈云栀接过那张承载着沉重希望的照片,心情也变得凝重起来。

她将照片小心地放在画板上,调整好台灯的角度,拿出自己最细的画笔和各种深浅不一的铅笔、炭笔,开始了艰难的复原工作。

过程远比想象中更加困难。

照片经过水泡和岁月侵蚀,不仅模糊,很多地方的影像已经完全缺失,只剩下一些斑驳的色块和模糊的轮廓。

人物的面部特征几乎无法辨认,衣着的细节更是混沌一片。

她先是尝试用铅笔轻轻勾勒出大致的人物轮廓,但缺失的部分太多,仅凭猜测很难准确还原。

她又试着一点点描摹出可能存在的眉眼线条,但效果甚微,反而因为反复描摹让纸张更加脆弱。

一个上午过去了,进展缓慢,复原出来的人像显得十分僵硬失真,完全无法与“真实”联系起来。

沈云栀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和手腕,心里有些挫败。

下午,她换了一种思路,尝试用素描的手法,根据骨骼结构和仅存的一点轮廓阴影,去推断五官的可能位置和形状。

但这需要极强的解剖学知识和想象力,对于缺失关键信息的照片来说,依然收效甚微。

画出来的人像要么过于理想化,要么显得怪异。

眼看着下班时间快到了,沈云栀对着那几乎没什么进展的画纸,眉头紧锁。

她知道,常规的绘画修复方法似乎行不通了。

就在她几乎要放弃今天的工作时,目光无意间扫过窗外夕阳照射在玻璃上产生的反光,一个念头突然闪过脑海——光影!

对啊!照片本身就是记录光影的艺术!

既然直接描绘细节如此困难,或许可以尝试逆向思维,通过分析照片上残留的、极其微弱的光影对比度和明暗关系,来反推和重建面部结构?

虽然这需要极强的观察力和对光影的敏感度,但或许是唯一可行的办法了!

而且,她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

这个想法让她精神一振,仿佛在迷雾中看到了一束指引的光。

只不过,光靠窗外的自然太阳光,光线强度和角度都难以精确控制,无法满足她细致分析那些微弱光影的需求。

她需要更稳定、更集中、可调节的光源!

拷贝灯箱! 沈云栀立刻想到了宣传部的工具。

拷贝灯箱通常用来检查胶片底片、进行精确排版或者描摹画稿,它能提供均匀、明亮的背光,正好能派上用场!

或许能透过强光,更清晰地看到照片纸张上残留的、肉眼难以察觉的影像层次和明暗差异!

事不宜迟!沈云栀立刻起身,快步走向宣传部的器材室。

幸好今天管器材的同事还没下班,她说明来意,登记借用了那台平时不太常用的拷贝灯箱。

灯箱有些沉,但她顾不得那么多,小心地搬回自己的办公桌,接通电源。

柔和的白光从玻璃板下均匀地透射出来。

她将那张脆弱模糊的老照片小心翼翼地放在灯箱玻璃上。

奇迹发生了!

在强光的透射下,原本几乎融为一体的混沌影像,似乎显现出了一些极其微弱的层次感!

一些被水渍和污损掩盖的、极其细微的明暗变化,在背光的照射下,变得隐约可辨!

她屏息凝神,几乎将眼睛贴了上去,仔细观察那些几乎难以分辨的、因年代久远和水渍侵蚀而产生的极其细微的明暗变化。

每一个微小的色差,每一处模糊的阴影,都可能隐藏着关键信息。

她不再急于下笔勾勒五官,而是先用最软的炭笔,极其轻缓地,根据这些微弱的光影线索,一点点地铺陈出大致的明暗关系,构建出面部的立体结构和轮廓……

这是一个极其耗费心神和眼力的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

但沈云栀的眼神却越来越亮,她知道,这次她可能找对方向了。

这是上面交代下来的任务,王部长也一直记挂着这件事。

吃过午饭,他就赶紧过来找沈云栀,想问问她这边有没有进展。

要是实在没办法的话,就得尽快把照片送到上一级单位去,说不定他们那里会有更好的设备或专家。

结果一到宣传部的办公室,就看到沈云栀正聚精会神地伏在桌前。

她一会儿微微调整着拷贝灯箱的角度,眯着眼仔细观察;一会儿又拿起画笔,在铺开的画纸上快速勾勒几下。

桌面上已经散落了不少画废的草稿,但最新的一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