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3 / 11)

加入书签

不可能把恶功能转成善功能,善功能就是生善的东西。忏悔只能够让种子功能停止相续,你不能把恶种子转成善种子,除了佛陀以外,它体性种下去就决定了。

    五、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

    种子要得果报它必须两个条件,两种因缘:第一个内因缘,你本身的种子势力,要是一个成熟、强大的势力。第二个,外在的环境刚好也成就了,这叫做待众缘,它要等待内外因缘的成熟。我们最后看第六个:

    六、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

    当种子经过前面的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的相续以后,最后性决定、待众缘也成熟了,最后它得果报,得果报是怎么样呢?各得各的果报。我们今生的果报是很多类的种子构成的:你可能身体健康,但是贫穷。你造业的时候,身体健康是慈悲了,人家伤害、刺激你,你会慈悲包容;但是,你可能过去没有布施,等等。所以,得果报的时候,业力是各得各的果报,不能抵消。你不能说过去造了一个业,用布施、持戒来抵消;世间上业力不能抵消,你要忏悔。你不是说靠布施、持戒的善业,就要把过去的业都抵消掉,没有这回事情。引自果,它是个别个别的业,去得个别个别的果报。你布施持戒有布施持戒的功德;但是你所造的罪,该忏悔你还得忏悔,这两码事。

    所以,我们透过种子的了解,知道阿赖耶识里面的业种子是怎么活动了?我们做一个总结,有两种情况,先把它念一遍:

    种子作用:已成熟——引生果报;未成熟——生起现行。

    有一种种子是已经成熟了,比方说你现在所受用的五蕴身心,可能是庄严的、也可能是丑陋的;也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病痛;也可能是富贵、也可能是贫穷等等。这一方面你就别多心了,不要把生命浪费在结果,因为已经成熟了,它叫做不可改变。所以,生命是有一半是要认命,站在认命的角度去改造未来。今生已经成熟的业,你就不要在这个地方去后悔、怨天尤人。

    关键是未成熟的这一块你要注意了,“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总是在结果上打转,这个事情会有什么结果?其实,你过程做了,结果就别管了。未成熟的业才是你要注意的,正在酝酿的业、临终会起现行的业,这个是你要注意的。所以,我们要注意未成熟的业。恒随转是整个业力的关键点,就是辗转相续。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家族。这个婆罗门的妇人在家里面厨房准备饭菜,快好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刚好从他们家门口,很威仪庄严地走过去托钵。这个婆罗门女从窗户看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心生好乐,就想要供养佛陀。但是她的先生在客厅里面,她想我拿了饭菜,如果经过客厅,肯定被呵责。她又一想:欸,有办法。她就把这个饭泡水,用布把它挤压以后,变成一种粥水的状态,就骗她先生说,这个粥水不要了,我拿去倒掉了。经过客厅以后,到了门口外面的时候看到佛陀,她就跪下去,用粥水去供养,佛陀就慈悲的接受了。

    接受以后,佛陀就跟她咒愿说:你依此布施的因缘,未来三十小劫,天上人间享受安乐的果报。佛陀跟她咒愿的时候,婆罗门男众听到就不服气了,就走出来说:你这个沙门释子,为了博取别人的供养,作此妄语。怎么她供养你一个粥水,她能够得到三十劫的果报呢?释迦牟尼佛先伸出广长舌相,证明佛陀是不妄语。

    后来佛陀讲一个道理说:你看前面的尼拘陀树,两个人都抱不起来,那个树干那么大。但是这棵树刚开始的时候是一棵种子,这棵种子就像芝麻一样大;为什么这个种子能够变成这棵树呢?因为它辗转相续。也就是说这个妇人在布施的时候是强大的愿力,虽然遇到障碍,她没有因这个障碍而挫折放弃。虽然先生反对她布施,她想尽办法。当然也不能否定她所布施的福田是佛陀,这个境殊胜;但是更重要是她的心殊胜,佛陀看到她布施的内心如此的坚固,数数现行,深生好乐。

    诸位,我问你一个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受戒?就像有些慈善家说我们发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就好了,为什么要缘境发心得这个戒体呢?差在哪里?对,增上意乐,辗转相续。受戒的人有持戒的戒体,他随时准备造善,随时准备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只是缘缺不生而已,但是他的心态在心中辗转相续,数数现行,深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