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4 / 7)

加入书签

想看在狮子旁边,你还想求什么,狮子不咬你就很不错了。所以,佛陀意思,当你想到轮回的时候,你必须联想到狮子;就是当你来到三界,你就跟狮子在一起了。所以你跟狮子在一起,那痛苦是应该的,平安是算你运气好。

    我们在思惟轮回的时候,要想到狮子;思惟极乐世界的时候,在《观经》里面,佛陀要我们想到莲花,这种清凉、安稳、快乐。就是我们对于三界的果报跟净土的功德,你要做出一个事先的选择,不能等到临终的时候,再来考虑说我到底是要继续轮回,还是要到净土去?不能这样,你现在每一句佛号要念之前都要想好,这句佛号到底是要导归净土,还是流入娑婆。

    丙二、别明(分二:丁一、轮回真相。丁二、对治方法。)

    好!我们看第二个、别明。那别明当中,当建立一种往生的愿力以后,我们开始要做一种观照了。首先,先找出生命的盲点,就是我们要理观,到底理观所对治的是什么?这第一个,轮回真相。第二个、生起正确的理观。

    丁一、轮回真相

    ◎十二因缘

    我们看轮回的真相。佛法把轮回分成十二个过程,就是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这三个因果,它是有互通关系;就像昨天你做了什么,一定影响到今天的你,今天的你当然影响到明天的你。它是一种水流的思想,上游的水一定影响到中游,一定影响到下游。我们把生命分成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有两支——无明跟行。

    一、无明

    我们先看过去的无明,这是生命的第一个原点。我们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无明为过去烦恼之总称,体即是痴,迷暗为性。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故为生死之本。

    无明是所有烦恼的总称。这个无明指的是根本无明,是所有烦恼里面最细的一种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怎么来的呢?按照《楞严经》的说法,是从一种真如寂静的心中,一念妄动,它是动态的。本来我们的心是静态,是不生不灭的;但是无始劫来一念妄动以后,我们的生命就再也静不下来了,心就像水流一样到处动。但是它这个动是有轨迹的,因为我们受着环境的熏习,每一个人流动的方向不同。大方向——财色名三关,有些人往财富的方向动,他执著的是财富、有些人是名声、有些人是情感等等。

    它的体性就是愚痴,以迷暗为性。这种无明就是一种盲目的追求,为什么叫盲目的追求呢?就像飞蛾扑火。你看这个蛾,它在冬天看到火就扑过去,以为火会给它温暖,结果火把它烧死了,所以,这种追求是不合理的。我们对娑婆世界的贪爱执取也是一种不合理的情况。它是一种盲点,由于无明的妄动,当然每一个人他动的方向不一样,使令众生启动了世间的轮回,它是一切生死的根本,就是一种自我的主宰意识,这是第一个最根本的烦恼。

    二、行

    行是造作义。即依过去之无明烦恼,发动身语意三业,而造成罪、福、不动诸业,名之曰行。

    我们的本性是寂静的,寂静就不会造业。但是它转换成无明的攀缘性以后,寂静变成造作性,它发动身口意的造作,造作就形成所谓的罪业、福业跟不动业;不动业指的是禅定,就各式各样的业力了。那么各式各样业力当中,在《唯识学》它要我们先把业力切成两块:第一个、不增长业,这个业力不会马上得果报,你可以暂时不要管它。

    第二个业,我们昨天讲过,忏悔是先忏什么?先抓增长业,就是你经常造作、深深好乐的业,因为这个业是来生马上要得果报了。我们业里面有轻的业跟重的业。在所有业力当中,有一个族群是特别炽盛的叫增长业,这个增长业在前生临终的时候现出来了,可能是善业、可能是罪业,它就准备要去招感来生了。

    三、识

    好!我们来看由过去的无明妄动跟增长的业力结合,就产生了识,我们看识的内涵。

    识为初入胎识。即由过去惑业动力,使感异熟报体之赖耶识,遇缘托胎,以完成现实之生命体。

 &n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