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5 / 10)
这个树叶上的脉络就像画一样,各式各样的彩画。这个彩画就像天人的璎珞的彩画,如此的美妙。“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有各色花,作紫金色。这个紫金色放出什么光明呢?放出各式各样的光明。这个光明是动态的,就像旋火轮,它可以在树叶跟花之间上下地流动。
“涌生诸果,如帝释瓶。”极乐世界的花跟水果是开在一起。这个地方古德有特别解释了。就是说,娑婆世界的花跟果实是有时间性的,娑婆世界肯定是先开花,花凋谢了再有水果。就是说,你在娑婆世界修行,是先有因地再有果地的。你发了菩提心,你心中有一种成佛的愿景,成佛的希望,那也只是个希望而已,你的现实人生还是一个生死业障凡夫,你照样要受老病死的折磨。就是你的因地跟果地不可能同时,你要把你该消的业消完了,你才有所谓的功德庄严出现。极乐世界不是。极乐世界就好像我们现在说的,先享受后付款,大概是这个意思。就是,我们什么事也没干,是吧?但是我们享受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
诸位!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按照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的说法,那是一个大般涅槃的境界,那是常乐我净的境界,所以我们等于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这个因果同时就是说,阿弥陀佛知道我们现在是因地,就是我们修行像小学生,但是我们的受用就像是大学生的受用。就是阿弥陀佛先把果地功德给你受用,然后在这个地方你再慢慢修行。他是这种概念,叫作因果同时。
在娑婆世界,果地的功德,那是存在心中的希望,“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我虽然深受生死的折磨,但是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成佛,所以娑婆世界的果地只是存在我们的心中。极乐世界是现实生活就是果地。就这么回事。
你从这个地方看得出来,这些都不是人世间的东西。所以这个是“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是这么来的。
我们再往下看。
“有大光明,化成幢幡。”这个光明,我们看到极乐世界的光明,如果化成什么东西,它肯定是有事情。“化成幢幡,无量宝盖”,这个宝盖是显现三千大千世界十方诸佛一切佛事,诸佛在哪一个地方讲什么经,在什么地方成就什么三昧。“十方佛国,亦于中现。”
我们读《阿弥陀经》,蕅益大师特别强调这一点,他说极乐世界的好,当然极乐世界本身就好,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好,好在哪里呢?它跟十方诸佛的佛土可以互含互摄。有人问蕅益大师,他说你们净土宗的人思想不要这么狭隘,你可以往生十方世界,干嘛只有锁定极乐世界?蕅益大师说,你有所不知,生西方就等于生十方。蕅益大师凭什么讲这句话?他凭的就是这段经文。
当然,理论上我们应该亲近十方诸佛,因为我们跟十方诸佛结的缘不同,我们修学三昧可能要跟这尊佛,我们成就某一种智慧可能要跟哪一个佛。因为佛度生、生受化,的确是有因缘浅深的差别。但是,表面上,我们选择了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为皈依境,以极乐世界为所观境,好像失去了其他十方诸佛的选择,其实不是!因为极乐世界每一片树叶、每一道光明,同时能够显现十方诸佛的情况。所以蕅益大师他就有资格说,“生西方即生十方”。他的理论根据就是这样来的,它互含互摄。
我们看总结。
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
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我们能够观宝树的主体结构,以后应该怎么观呢?应该次第地由下往上,或者说由粗往细。先看大地,它是有栏杆,然后树茎、叶子、花果,慢慢慢慢,越来越精致。“皆令分明。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所以这个宝树观有四个主题,真珠网、妙华、宝果、光明。
这个地方,我们要简单说明一下这个观想的问题。极乐世界的观想叫作借相修心,所以操作的时候他的六根是收摄的,他是在一种摄心寂静的情况之下起观的。基本上,我们不太同意一个人在散乱心的时候去观想极乐世界,因为我们很容易动念头,会落入取相分别。
举一个例子。我过去某一年去参加斋戒会的时候,那天做晚课前,大家做晚课之前都在佛堂拜佛,拜着拜着忏公师父就走进
↑返回顶部↑